(1)此“观察仪”成像原理是 。为了增加观察效果,圆筒的 (选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做成的光屏;
(2)观察仪最好放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将小孔对准远处的景物,能在光屏上看见一个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3)观察景物时,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则光屏上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的亮度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次序 | 长度 | 重物/个 | 频率 |
1 | 0.4 | 2 | 375 |
2 | 0.8 | 2 | 170 |
3 | 4 | 265 |
(1)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小组同学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和琴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2)当表格中的空格数据为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琴弦的音调和琴弦的的关系;
(3)分析1、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4)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他们又选用一根与钢制琴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4m的尼龙琴弦,来探究音调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可悬挂重物个数为个。
①如图甲,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 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红拿另一支大小相同、(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 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
② 实验时,小红同学应在(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 A 经玻璃板所成的像。移去后面的蜡烛 B,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应(选填“直接观察光屏”或“在 A 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的性质;
③ 若图乙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 MN 截成左右两半,并将这两半分别向左右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A. 都不能成像
B. 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 都成完整的像, 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 都成完整的像, 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④ 若图丙中平面镜 MN竖直放置, 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 S, 现将平面镜绕 M点从 MN 位置顺时针转至 MN'位置,如图丙所示, 物体 S 在平面镜中的像 S'到 M点的距离。(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实验次数 | 1 | 2 | 3 |
入射角 | 30° | 45° | 60° |
反射角 | 60° | 45° | 60° |
小孔的形状 | □ | ○ | △ | |||||||
小孔的最大外径/ | 1 | 5 | 10 | 1 | 5 | 10 | 1 | 5 | 10 | |
地面光斑形状 | 小孔距地时 | □ | □ | □ | ○ | ○ | ○ | △ | △ | △ |
小孔距地时 | ○ | □ | □ | ○ | ○ | ○ | ○ | △ | △ | |
小孔距地时 | ○ | □ | □ | ○ | ○ | ○ | ○ | △ | △ | |
小孔距地时 | ○ | ○ | □ | ○ | ○ | ○ | ○ | ○ | △ |
小明和他的同学分析上表的结果,得出了一些结论:
(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地面上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是(选填“一致的”、“不一致的”),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选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如下表,当小孔的最大外径为 , 小孔距地时,用一张卡片覆盖在△孔上(相当于把孔变小),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与不遮住小孔相比,光斑的形状(选填“变化”、“不变”)亮度(选填“变暗”、“不变”、“变亮”)。
小孔的形状(△) | 小孔的最大外径/ | 地面的光斑 | 像的清晰程度 | 像的亮度 |
小孔距地 | 1 | ○ | 最清晰 | 很暗 |
小孔距地 | 1.5 | ○ | 清晰 | 暗 |
小孔距地 | 2 | ○ | 较清晰 | 较亮 |
(1)本实验利用到的光学原理是光的(选填“反射”或“折射”);如果把实验装置设置在月球上,本实验(选填“能”或“不能”)完成;
(2)为了使得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反向平行(如图所示),光反射器中的设置了两面平面镜,这两面平面镜夹角应该是度;
(3)若光速为3×105km/s,正方体到光反射器之间的距离为30km,则光从P点射出到射回Q点所用的时间为s;
(4)正方体快速转动一周,光反射器能接收到次激光的照射;
(5)当正方体的转速为n圈/秒时,接收装置可接收到激光,正方体与对面山顶光反射器间距离用d(单位:m)表示,则测得的光速可能为m/s。(填写选项符号)
A.8nd B.12nd C.16nd D.20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