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C.
某化学兴趣小组尝试探究溶液与溶液的反应。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溶液变为绿色,静置24小时后,溶液变蓝,底部产生大量砖红色沉淀。
(1)测得溶液 , 结合离子方程式分别从电离和水解的角度解释原因:________。
(2)甲同学认为溶液与溶液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检验反应体系中是否含有即可证明,检验的方法和现象是________。
(3)乙同学认为上述方法不能排除空气中的干扰,应该进一步分析沉淀的成分。对反应产物中的砖红色沉淀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砖红色沉淀为;
假设2:砖红色沉淀为;
假设3:________。
查阅资料1:(白色难溶固体)
(4)将砖红色沉淀过滤洗涤后,滴加盐酸,________(填实验现象),可证明假设1成立,同时溶液变为蓝绿色,并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丙同学做对照实验时,向中滴加盐酸至过量后,没有观察到溶液变蓝和生成气体的现象。因此,他认为砖红色沉淀中还可能含有其它成分,并设计实验验证。
(5)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或 , 在试管口用蘸有碘水的淀粉试纸检验,发现蓝色褪去,确定该气体为________。
A. B.
(6)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向红色沉淀中加入过量氨水,发现沉淀溶解立即变蓝。
查阅资料2:
(7)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上述资料中被空气氧化缓慢变蓝的原理________。
(8)上述实验现象表明,砖红色沉淀中除了含有外,一定含有______。
A. | B. | C. | D. |
废电池中含磷酸铁锂,提锂后的废渣主要含、和金属铝等,以废渣为原料制备电池级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1.
已知:ⅰ.、均难溶于水;
ⅱ.将转化为有利于更彻底除去。
(1)酸浸前,将废渣粉碎的目的是。
(2)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加入硝酸溶解的原因:。
在酸浸液中加入进行电解,电解原理的如图2所示,电解过程中不断增大。
(3)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推测在电解中的作用:。
“沉淀”过程获得纯净的。向“氧化”后的溶液中加入 , 加热,产生和。
(4)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液面上方不再产生红棕色气体时,静置一段时间,产生沉淀。阐述此过程中的作用:。
(5)过滤得到电池级后,滤液中主要的金属正离子有。
A. B. C.
回收得到的可以与和过量碳粉一起制备电池。电池中铁的含量可通过如下方法测定:称取试样用盐酸溶解,在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溶液,再加入饱和溶液,用二苯胺磺酸钠作指示剂,用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浅绿色变为蓝紫色,消耗液。
已知:
(6)实验中加入饱和溶液的目的是。
(7)计算铁的百分含量。(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精确到)
除草剂苯嘧磺草胺的中间体合成路线如图。
(1)反应①的反应类型为______。
A. 氧化反应 | B. 还原反应 | C. 加成反应 | D. 消去反应 |
(2)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
(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4)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
a.均含有苯环和相同官能团 b.能发生银镜反应
c.有1个不对称碳原子 d.核磁共振氢谱图证明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已知:
(5)若 , 推测的结构简式________。
(6)的分子式为。除苯环外,分子中还有个含两个氮原子的六元环,在合成的同时还生成产物甲醇和乙醇。由此可知,在生成时,分子和分子断裂的化学键均为键和______。
A. 键 | B. 键 | C. 键 | D. 键 |
(7)推测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8)乙酰乙酸乙酯(),简称三乙,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原料。结合提示信息,设计以乙醇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酰乙酸乙酯的路线(无机试剂任选)________。(合成路线的表示方式为:)
丙烷直接脱氢制丙烯发生的主要反应及能量变化如图。
A.低温 B.高温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丙烯制丙烯腈
【原理一】由乙炔与反应制得。
某兴趣小组使用如图装置在实验室中模拟该原理合成丙烯腈。
已知:①电石的主要成分是 , 还含有少量硫化钙;
②易挥发,有毒,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1)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
(2)装置的用途是________。
(3)装置中可盛放的溶液是______。
A. 饱和食盐水 | B. 蒸馏水 | C. 溶液 | D. 溶液 |
【原理二】以丙烯、氨气和空气中(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为原料,在催化剂条件下生产丙烯腈的过程中会同时生成副产物丙烯醛。
主反应:
副反应:
在恒压、时,保持丙烯和氨气的总进料量和空气的进料量均不变,丙烯腈和丙烯醛的平衡产率随进料气中的值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4)相比原理1而言,原理2的优点是________。
(5)丙烯腈的平衡产率是________。
A.曲线 B.曲线
(6)由图可知,原料氨气、丙烯和空气的理论最佳进料体积比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