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四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4-12-26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活动一
  • 1. (2024九上·永康月考)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帮助小永完善感言。

    古往今来,无数君子抒发人文情怀,坚守文化传承。沉郁顿显圣心,shù鼓擂响秋雁孤鸣之时,杜甫哀叹国运与民生;先忧后乐守初心,身居江湖远离庙堂之际,范仲淹不计个人得失,心无旁wù追求理想;赤诚报国明丹心,国家危难风雨飘摇之日,艾青用sī哑的喉咙,唱响赤的爱国情怀。传承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力量。

  • 2. (2024九上·永康月考) 寻诗词中的君子之风。根据相关任务,完成整理单。

    诗词·主题整理单

    【板块一】家国情怀

    欲为圣明除弊事,①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②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____?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板块二】 ⑦____

    ④人有悲欢离合,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⑤山水之乐,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板块三】 

    ⑧默写:____,____。

    ⑨组合理由:                                      

    1. (1) 将【板块一】【板块二】中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2. (2) 参照【板块一】,为【板块二】拟写一个主题词。
    3. (3) 阅读《 七律·到韶山 》,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从备选诗歌中选择恰当的两句默写在整理单【板块三】中,使其组成一个板块,并说明这样组合的理由。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释:这首诗写于1959年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时。当时,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难时期。

      【备选诗歌】

      ①秦观《行香子》   ② 李白《行路难》

  • 3. (2024九上·永康月考) 《题鹤林寺僧舍》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登山遇得道高僧后,原先愁闷的心情豁然开朗。请你给这首绝句排序,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忽闻春尽强登山       ②终日昏昏醉梦间

    ③又得浮生半日闲           ④因过竹院逢僧话

    A . ②①④③ B . ①③④② C . ①④②③ D . ④①②③
  • 4. (2024九上·永康月考) 阅读

    宋词中的“意难平”为何触动人心

    ①“意难平”,出自南宋孙应时的《阻风泊归舟游净众寺》一诗:“愁边动寒角,夜久意难平。”而宋词却能将“意难平”的情绪表达得更淋漓尽致。这种闲情愁绪,如同贺铸描绘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萦绕笼罩在宋词里。

    ②宋词里为何弥漫着如此多的“意难平”呢?这跟特殊时代背景下词作者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诸位顶流宋词名家,多是人生跌宕起伏,情感、仕途、家国多种不如意交织,最终不平成就了词章,失意酿成了诗意。

    ③宋词中的“意难平”并不单一,而是角度多元、情感丰富,能契合人生中多种不如意时的情境,更易引起共鸣。

    ④如情感上的“意难平”。若是相爱不能相守,可读情路崎岖的柳永,读他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若是爱而不得,可读陆游,在《钗头凤·红酥手》里品尝他和唐婉“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无限伤感;若是永失所爱,可读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咀嚼他和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一往情深。

    ⑤如仕途上的“意难平”。可以读秦观,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期待“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品饮“桃源望断无寻处”“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无奈。可以读蒋捷,从“少年听雨歌楼上”的意气风发到“壮年听雨客舟中”的壮志未酬,至晚年“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与时光握手言和。

    ⑥生命历程中的那些无力感和苍凉感在宋词里都有生动体现。而这种词句的流淌、氛围的营造,击中了很多人心中柔软的一面。

    ⑦但宋词之所以有魅力,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意难平”并非只是一味沉沦,而是有节制的伤感。比如姜夔,这位科场失意的白衣秀士,一生不平愤懑之事虽然不断,但他的词风却是清空骚雅,“如孤云野飞,去留无迹”。如他正月看灯写的词,前句虽是“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的伤感,后句却转为“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的接纳与和解。

    ⑧宋词中的“意难平”不只是愤懑,而是走向了旷达。比如苏轼,他和苏辙中秋不能相聚时,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还较为凄凉,但过渡到中间已开始用“此事古难全”化解,最后笔锋一转,变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希望。他困在黄州时,这种不平和愤懑之气,也被他咀嚼消化,变成“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旷达,化成“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执着。

    ⑨宋词中的“意难平”最振奋人心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小我的“意难平”,而是积攒了力量,酝酿了希望,走向了民族家国的大情怀。比如辛弃疾,这位少年时叱咤风云、取敌将首级如囊中取物的马上战将,人生的下半场却辗转各地、报国无门。在马放南山、刀剑入库之后,他选择了写词。尽管词作中也常流露出失意的感慨,可终究峰回路转,变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释放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凝练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这也是人们钟爱辛词的最大缘由,它让人们有一种勇于前行、走出困境的力量。只要不放弃,笔墨和刀剑都是报国的利器。

    ⑩意难平时,可读宋词,既可在婉约词的共情共鸣中得到抚慰和治愈,更可在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放中积蓄力量,走出困境——“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选自“浙江宣传”2023年11月15日,有删改)

    1. (1) 以下是梳理本文内容后做的思维导图,请补全。

    2. (2) 有人认为第④和第⑤段引用的诗词过多,有堆砌之感,对此你怎么看?请简析。
    3. (3) 同学在整理“论据要言之有据”的素材时,发现教材就是最好的资源库。下面开发的教材论据,哪项放在第⑨段作为论据合理?请结合词人的时代背景或经历,从“论据与论点契合”的角度进行判断并谈谈理由。

      位置

      教材中的宋词

      题目

      第⑨段

      A.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朱敦儒《相见欢》: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我认为           项放到第⑨段作为论据合理,因为                                                      

二、活动二
  • 5. (2024九上·永康月考) 阅读

    材料一

    【乙】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①黄鸡: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②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风景优美,欧阳修常来此游览。③六幺:唐代琵琶曲名。④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材料二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材料三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其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选自苏轼《〈六一居士集〉叙》)

    【注释】①论卑而气弱:论著卑微,没有气势。②通经学古:精通经学,学习古文。③救时行道:挽救时弊,推行正道。

    1. (1) 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掇幽芳而乔木     
      遂书以其亭焉    
      天下争自

    2. (2)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3. (3) 虚词在语句中可起衔接作用,还可以突显作者的情感。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也”字,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4. (4) 结合《醉翁亭记》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欧阳修的认识和评价。
三、活动三
  • 6. (2024九上·永康月考) 阅读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 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 506 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 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 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 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 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 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 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 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 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 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 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 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 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 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 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 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 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 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 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 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 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选自2022年11月1日,作家出版社出版,《山前该有一棵树》)

    1. (1) 【想象一棵树 ·情节】

      小说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梳理小说脉络,补充完整。

       , 心有抗拒 →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 →提出要移植胡 杨树,

       →③ 。

    2. (2) 【寻找一棵树 ·语言】

      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划线句。

      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老师与同学们的笑声频频,“笑”中之意是?)

    3. (3) 【滋养一棵树 ·人物】

      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①胡老师是作品的男主,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胡老师的人物形象。

      ②“我”是众多生活在山上的孩童中的一员,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4. (4) 【期盼一棵树 ·主旨】

      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 ,而树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联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四、活动四
五、写作
  • 8. (2024九上·永康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小鸟会唱歌,小松鼠能变魔术,小鹿的手风琴拉得那么好……
    就我,什么都学不好!
    可老师也跟我表扬了你哟,她说,每个人表演时你都很用力地鼓掌,懂得欣赏别人,真了不起!
    有些温暖的话,或许有“时差”可能你暂时没听到,但入耳的瞬间,你会发现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内心有光的人!懂得欣赏,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上面的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触动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