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记承天寺夜游》夯实基础训练

更新时间:2024-12-30 浏览次数: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面对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与为乐者(思念) B . 至承天寺(于是,就) C . 怀民亦未(睡觉) D .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 2. 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念无∕与为乐∕者 B . 庭下如∕积水∕空明 C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下列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理解:苏轼正想要睡觉,看到月光美好,心中喜悦之情顿生,于是走出门去游乐。

    B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理解:苏轼与张怀民在院中散步,看到月光照耀下水中的藻、荇交错,水边的竹柏掩映,陶醉之情油然而生。

    C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理解:苏轼在夜晚无所事事,只能闲游,因此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悠闲态度的反思。

  • 4.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 5. 对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 . 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 . 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 .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 .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二、填空题
  • 6.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a解衣睡 欲: 

    b无与乐者  念:

    c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e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 7.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 《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2. (2) 《记承天寺夜游》中化无形为有形,描写月光 的句子是
    3. (3) 本文写景的名句是;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的语句中。
三、文言文阅读
  • 8. (2024八上·南关期中)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 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与为乐者(思念) B . 至承天寺(于是,就) C .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D . 竹柏影也(大概是)
    2. (2) 文章最后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3. (3) 《记承天寺夜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描写月的句子中,并无一个“月”字,请结合文中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