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8-01-08 浏览次数:2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6九上·澄海期末)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人曾把叛徒投降敌人,出卖革命说成是一念之差,以此来掩盖灵魂的鄙夷和丑恶。 B . 在社会主义中国,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C . 不认真吸取失败教训,往往就难免重蹈覆辙 D . 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 2. (2016九上·澄海期末)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在“检测”后面加上“的力度”) B . 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删去“造成的”) C . 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在“适量”前增加“只有”) D . 难道我们能否认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吗?(删掉“不”)
二、句子默写
  • 3. (2016九上·澄海期末) 默写。      
    1.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2. (2) 妇姑荷箪食,。(白居易《观刈麦》)
    3. (3) ,全仗你抬声价。(王磬《朝天子·咏喇叭》)
    4. (4)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思乡情切等复杂矛盾心情的两句是:“。”
    5. (5) 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默写完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字词书写
  • 4. (2016九上·澄海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上说,便xiè dú职业之神圣。

    ②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③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 ɡēn shēn dì ɡù

    ④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xiē sī dǐ lǐ地开始了。

四、语言表达
五、文言文阅读
  • 6. (2016九上·澄海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年九十

      ②杂然相

      担者三夫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 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 .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 7. (2016九上·澄海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田稷子相齐,受下吏之货金百镒 , 以遗其母。母曰:“子为相三年矣,禄未尝多若此也,岂修士大夫之费哉!安所得此?”对曰:“诚受之于下。”其母曰:“夫为人臣而事其君,犹为人子而事其父也。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故遂而无患。今子反是,远忠矣。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田稷子惭而出反其金自归罪于宣王请就诛焉。宣王闻之,大赏其母之义,遂舍稷子之罪。

    【注释】①田稷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宰相。②货金百镒:贿赂的大量财物。③禄:俸禄。④诛:责罚。⑤舍:通“赦”,免去罪罚。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其母/以光先帝 B . 不欺/谓为 C . 不为得/富贵,无相忘 D . 尽力能/彼我盈
    2. (2)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田稷子惭而出反其金自归罪于宣王请就诛焉。

    3. (3) 田稷子母亲的“义”表现在哪里?
六、现代文阅读
  • 8. (2016九上·澄海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斥的错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 . 文章论证的正确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 . 文章③至⑤段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D . 第⑥段是过渡段,是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后面的直接批驳。
    2. (2) 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 道理论证 B . 举例论证 C . 比喻论证 D . 对比论证
    3. (3) 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请用历史或现实的具体人物加以说明。
  • 9. (2016九上·澄海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四人同室的软卧票。 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 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轶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枢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举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1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领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 , 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竞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给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 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 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 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1. (1) 老编辑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

      老编辑的情感、态度

      中年妇女走进车厢

      眸子里原告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

      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别一边去

      脸色更难看了

      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

      毫不客气地提出投诉

    2. (2) 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⑧段事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请写出三点)
七、话题作文
  • 10. (2016九上·澄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小学到初中,生活看起来简单平凡,实际上却也多彩多味,充满了酸甜苦辣……

    请你从“酸甜苦辣”中任选一种或几种“味”,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请用“××”代替。

八、中国名著
  • 11. (2016九上·澄海期末)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的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性,磨得浓墨,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1. (1) 选段中这个写词作诗的人是,这段故事的情节是。(请用简要语言概括,不超过10字)
    2. (2) 联系《水浒传》内容,说说文段中主人公“刺文双颊”“配在江州” 是因为什么事?请简要叙述其起因、经过。
    3. (3) 结合选文中主人公写下的诗词,简要分析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