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38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九上·蓬溪期末) 下列划线字的字形和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落(yùn)      哑(yīn)     元(xiè)    涕横流(sì) B . (liáng)    桑(zǐ)      褴(lǚ)     犊之情(tiǎn) C . 取(xī)       商(zhuó)    渎(dú)     廓然无(lèi) D . (zhōu)     联(hàn)     碍(zhì)    怒不可(è)
  • 2. (2017九上·蓬溪期末) 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希望他们不要再像我……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B . 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长大的。(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C .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寻章摘句:是指读书时要搜寻、摘取文章中的片段词句。) D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 3. (2017九上·蓬溪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12月25日,瑞典外交大臣公然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我国外交部强硬表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在此问题上说三道四 B .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C . 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所以说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D . 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有的130 多分,有的40多分,真是良莠不齐
  • 4. (2017九上·蓬溪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认真学习,让我们懂得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的真正内涵。 B . 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每一位中国人该铭记的,是民族的悲怆,更是“落后必亡”的训诫。 C . 11月25日下午,央视《乡村大世界》栏目组走进蓬溪,在天福万象广场实地拍摄录制,给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不仅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涪江号子》搬上了舞台,而且蓬溪本土书法家还挥洒泼墨,赠送了书法作品。 D .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提到: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改革。阅读速度很重要,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约一万字左右。
  • 5. (2017九上·蓬溪期末) 填入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正确的是(    )

    有个成语,叫做目不识丁,__________________ , 如文天祥的诗中就有“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已陶然”的诗句。

    ①所以说人目不识丁或不识一字,就不免带有贬义

    ②目不识丁又叫眼不识丁

    ③“丁”字的写法,就那么一横一竖钩,确实是再简单不过了

    ④意思是说连个简单的“丁”字都不认识

    A . ③②④① B . ③④①② C . ④②③① D . ④③①②
  • 6. (2017九上·蓬溪期末)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母亲和我叹息他的境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 B . “什么呀!”赵小贞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读得不对?” C . 母亲生气了,就问我:“你是跟着你父亲出去打工?还是继续读书?” D .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人主义社会,中国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
  • 7. (2017九上·蓬溪期末)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B .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 . 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与苏洵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体现了他豪放派的词风。 D .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 8. (2017九上·蓬溪期末) 下列关于名著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
    A .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它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B .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注重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C . 《培根随笔》说理透彻、警句隽永。培根被马克思称为“法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听说过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D .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比较广阔的社会现实。
二、句子默写
  • 9. (2017九上·蓬溪期末)     古诗文默写。
    1. (1) 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2. (2) 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3)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 (4)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 (5) 白居易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人,他深深自责,在《观刈麦》中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
    6. (6) 《山坡羊·骊山怀古》抒写作者对历史兴亡大彻大悟的句子是:
    7. (7)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三、诗歌鉴赏
  • 10. (2017九上·蓬溪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 (1) 诗的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2. (2) 诗的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 11. (2017九上·蓬溪期末) 下面的征稿启事有两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征稿启事

    为活跃校园生活,贵刊将增设“校园生活”栏目。行征集以下方面稿件:文艺作品、读书笔记、班级新闻报道等。来稿要求书写工整,一千字左右。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本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2017年9月5日

    新华中学《校园专刊》编辑部

  • 12. (2017九上·蓬溪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低头族”指不论在何时何地,手上都捧着电子产品上网聊天或玩游戏、阅读和看电影,把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的人。“低头族”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往往不喜欢与人交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危害极大。

    材料二:“低头族”除了频发交通安全事故外,医疗专家分析认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会引起颈椎问题,天天保持一个姿势的话,会对脖子腰椎等产生压迫;长时间观看高亮度的屏幕,会造成视觉疲劳,进而压迫神经和血管;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等症状,并引起失明、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材料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1. (1) 请认真探究上面三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2. (2) 为终结学校“低头族”,请你拟写一条具有警醒意味的宣传标语。
    3. (3) 学校发起“远离手机,不做低头族”的活动倡议,请你为“低头族”支招。(写两条建议即可)
五、现代文阅读
  • 13. (2017九上·蓬溪期末) 阅读《故乡》,回答小题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⑪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删改)

    1. (1) 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 (2) 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⑩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 (4) 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故乡,后又写“我”因为故乡建水库即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
  • 14. (2017九上·蓬溪期末) 阅读《“知入”与“知出”》,回答小题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 (1) 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④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 (4) 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用的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六、文言文阅读
  • 15. (2017九上·蓬溪期末)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小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诸葛亮)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注】①淫慢:放纵、懈怠。②险躁:狭隘、浮躁。③多不接世: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1. (1) 解释句中划线词。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非学无以广才。

      ④意与日

    2. (2) 翻译句子。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 (3) 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二段叙述了什么内容?
    4. (4) 【甲】文是诸葛亮出征前对后主刘禅的叮嘱,【乙】文是诸葛亮临死前对儿子的告诫。请概括他在为政、为人、治学这三方面的观点。
七、命题作文
  • 16. (2017九上·蓬溪期末)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一)时间永不停息,周而复始;江河永不停息,一路奔流;脚步永不停息,勇往直前……

    请以“步履不停”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心中,同样有属于自己的一面风帆:或许是我们童年的梦想、现在的追求;或许是我们正在享受的亲情、友情、关爱;或许是我们心中铭刻的快乐、勇敢、自信;或许是我们坚守的努力、奋斗、超越……扬起风帆,你就会跨越“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请将题目“扬起                        的风帆”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