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2018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第八章 运动和...

更新时间:2018-02-28 浏览次数:464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3八下·吉林期中)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
    A . 机器上安装的滚动轴承 B . 自行车的轮胎表面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C . 下雪后往马路上撒炉渣 D . 体操运动员做单杠表演前抓些氧化镁粉末在手上搓
  • 2. 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以下警示语中与惯性知识有关的是( )
    A . 公共场所标有“禁止吸烟” B . 景区水池边立有“水深危险” C . 汽车后窗贴有“保持车距” D . 输电铁塔下挂有“严禁攀爬”
  • 3. 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 物体受力的同时也一定在施力 C . 只有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D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4. 小明坐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车厢里,看到车厢地板上的箱子在车子紧急刹车时向前滑了一段距离后停下.当时,他产生了四种想法,你认为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是( )
    A . 箱子有惯性,且惯性大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所以,箱子会向前运动 B . 箱子受到向前的摩擦力而运动 C . 箱子有惯性要向前运动,同时受到的向后的摩擦力改变了箱子的运动,箱子才停下来 D . 箱子运动时有惯性,当车子刹车时,箱子惯性消失,所以箱子停下来了
  • 5. (2021八下·江州期末) 物理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文具盒放在物理课本上,则(   )
    A . 物理课本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物理课本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 物理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理课本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 . 物理课本对文具盒的支持力和文具盒对物理课本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 . 桌面对物理课本的支持力和文具盒对物理课本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 6. 起重机以1m/s的速度匀速吊起一个重物,钢丝绳的拉力是1000N,若起重机改用4m/s的速度吊起同一个重物匀速下降,则钢丝绳的拉力是( )
    A . 等于250 N B . 小于1000 N C . 等于1000 N D . 大于1000 N
  • 7. 体重500N的吴力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攀,他所受的摩擦力( )
    A . 等于500 N,方向向下 B . 等于500 N,方向向上 C . 大于500 N,方向向下 D . 大于500 N,方向向上
  • 8. 甲、乙两物体直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往前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甲物体与车板间无摩擦,乙木块与车板间有摩擦,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 . 两木块同时向前倒下 B . 乙向前倒的同时,甲向后倒下 C . 乙先向前倒下,甲随后向前倒下 D . 乙向前倒下,甲保持原来的直立状态匀速向前滑动
  • 9. (2022八下·岳池期中)

    根据汽车中乘客出现的情况可以判断,这辆汽车现在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A . 静止 B . 突然刹车 C . 突然开动 D . 匀速行驶
  • 10. 如图所示,商场的电梯匀速向上运动,站在电梯上相对电梯静止的人受到的作用力有(   )

    A . 重力和支持力 B . 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 . 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D . 重力、支持力和斜向上的摩擦力
  • 11. 如图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木块两端的测力计示数相等时,木块便保持静止 B . 若只在木块一端用测力计拉动时,木块有可能匀速直线运动 C . 木块两端的测力计示数相等,把木块扭转一个角度后松手,木块会保持静止 D . 木块两端的测力计示数相等,把木块扭转一个角度后松手,木块会转动
  • 12. 如图所示,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两者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B . 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 . 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 D . 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
  • 13. (2024八下·广州期中) 如图所示,放在M、N两水平桌面上的P、Q两物体,分别在FP=5N、FQ=3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确定(   )

    A . 桌面M一定比桌面N粗糙 B . P的速度一定大于Q的速度 C . P的质量一定大于Q的质量 D . P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于Q受到的摩擦力
  • 14. (2019八下·石家庄月考) 如图,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 B . 木块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 . 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 当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右倾倒
  • 15. 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表.由此可知,木块与水平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 )

    实验次数

    1

    2

    3

    木块运动情况

    越来越快

    越来越快

    越来越慢

    弹簧测力计示数/N

    4.5

    4.5

    2.1

    A . 4.5N B . 1.5N C . 3N D . 2.1N
二、填空题
  • 16. (2023八下·象山期中) 乘坐公共汽车,当身体突然向前倾倒时,说明此时汽车正在;当身体突然向右倾倒时,说明此时汽车正在
  • 17. 在研究滑动摩擦力时,是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 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 力的大小.根据 的条件可知,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 的大小相等,因此可间接地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 18. 如图中的水平桌面足够长,不计托盘质量和滑轮与绳的摩擦.物体A重10N,当物体B重为2N时,物体A保持静止,这时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N;当物体B重为3N时,物体A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一段时间托盘着地,此后物体A做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是N.

  • 19. (2018八下·无锡月考) 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 N;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如图乙所示),则推力F2=N.

  • 20.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甲、乙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有一大小为10N的水平向左的拉力F作用在乙物体上后,甲、乙两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已知甲物体的质量为4kg,乙物体的质量为6kg,则物体甲受到的水平作用力为 N;如果当拉力F增大到20N时,物体甲和乙均以相同的速度沿地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甲物体受到的水平作用力为 N.

三、实验探究题
  • 21. 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      B、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 (1) 小丽想用木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图所示,实验时,操作的错误是.纠正错误后,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作运动.
    2. (2) 小娟同学正确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进行三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表一,则表一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填序号)的正确或者错误.

      表一

    3. (3) 小华利用部分器材也完成了三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上表二所示.分析比较序号①与②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分析比较表二中序号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表二

  • 22. 小琪骑自行车上学途中,发现,不蹬脚踏时,自行车也能向前行.小琪思考:自行车滑行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她将思考的问题告诉了同学小红,两人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自行车滑行的最大距离可能与车和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自行车滑行的最大距离可能与车和人的初速度有关;

    猜想三:自行车滑行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地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她们两人合作利用圆柱形空瓶、木板等器材设计了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时将瓶子P从斜面上滚下,进入水平桌面时获得一定的速度,然后瓶子在水平木板上滚动一段距离停下.

    1. (1) 为了验证猜想一,她们第一次用空瓶,第二次在瓶里装满沙子,这样改变了质量,先后让瓶子从斜面上无初速滚下,测出瓶子在水平木板上滚动的距离都为S,她们使用的实验方法叫法.根据实验结果,她们认为猜想一是(选填“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2. (2) 为了验证猜想二她们应该通过改变来改变瓶子到达木板的速度.
    3. (3) 后来她们又在木板上铺了棉布做了三次,几次实验记录了如右表的一些数据.由表中数据可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在水平上滑行的距离与都有关系.

    4. (4) 小刚看到她们实验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小刚认为,物体的初动能越大,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就越长.根据小琪、小红的探究的结果,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