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试...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33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8八上·郑州期末) 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文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   )

    A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 .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 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 2. (2018九上·广丰月考)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那么,中国近代史上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 . 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 . 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 .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3. (2018八上·郑州期末) 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02年,他一生可能经历哪些事情(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⑤林则徐虎门销烟  ⑥义和团运动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⑥ C . ②③④⑤⑥ D . ④⑤⑥
  • 4. (2019八上·曲阜期中) 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下列情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苏州、杭州等中国的通商口岸外国人开办的工厂多了起来

    ②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③中国人民被严禁参加反帝斗争

    ④香港岛被英国割占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④②①③ D . ④③②①
  • 5. (2018八上·郑州期末) 下列各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公车上书

    ③百日维新

    ④戊戌政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①④③
  • 6. (2018八上·郑州期末) 英国商人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 . 向中国大量输入棉布 B . 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 C . 让清政府降低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D . 断绝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 7. (2018八上·郑州期末)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
    A . 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B . 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 . 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 D . 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 8. (2018八上·郑州期末)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主要在于(  )
    A . 兴办了新式学堂 B . 建立了三支海军 C . 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 . 建立了外交机构
  • 9. (2018八上·郑州期末) 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份“礼物”指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瑷珲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0. (2019八上·东莞期中) 鸦片战争前,英国输入中国的物品为呢绒、布匹,很难卖出去。而英国要从中国购买大量茶叶、生丝等,结果许多白银流入中国。下列能揭示这一现象本质的是(  )
    A . 中国茶、丝等物品质量上乘,为西方所喜欢 B . 英国商品工业技术含量较高 C . 中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很少需要外来商品 D . 中国不需要呢绒、布匹
  • 11. (2022八上·惠民期末)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 .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 .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D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2. (2018八上·郑州期末)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主要区别是(  )
    A .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 变革封建制度 C . 建立新式海军 D . 开办新式学堂
  • 13. (2018八上·郑州期末)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近期日本极右势力为达到攫取钓鱼岛的目的,演出了一场捐资购买中国钓鱼岛的闹剧。中国人民绝不允许1894年的历史事件重演。1894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4. (2018八上·郑州期末) 下列历史人物中,属于洋务派的主要代表有(  )

    ①林则徐  ②邓世昌  ③奕  ④曾国藩  ⑤李鸿章  ⑥左宗棠  ⑦张之洞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④⑤⑥⑦ C . ②③④⑤⑥ D . ③④⑤⑥⑦
  • 15. (2022八上·覃塘期中) “(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万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 16. (2018八上·郑州期末)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
    A . 地主阶级顽固派 B .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 资产阶级革命派
  • 17. (2018八上·郑州期末) 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 . 清政府腐朽 C . 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 . 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 18. (2018八上·郑州期末)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 .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 .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 19. (2023八上·顺平期末)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 . 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 改变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 20. (2018八上·郑州期末)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  )
    A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21. (2018八上·郑州期末)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
    A . 民主和科学 B . 彻底废除旧制度 C . 新思想新文化 D . 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22. (2018八上·郑州期末) 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系列救亡图存活动中,中国逐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这些活动(    )

    A . 反映了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B . 取得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 C . 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 23. (2018八上·郑州期末)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三期感觉不足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主张或口号是 (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自强求富 C . 变法维新 D . 民主科学
  • 24. (2018八上·郑州期末) 有同学在讨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过程时,文中引述了这一时期每个阶段的历史人物,既可以引述相关的历史人物,又能正确说明中国近代化历程顺序的是(  )
    A . 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B . 严复、魏源、孙中山、胡适 C . 梁启超、张之洞、鲁迅、孙中山 D . 林则徐、谭嗣同、袁世凯、李大钊
  • 25. (2018八上·郑州期末)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据此回答: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文课本一律废止。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26. (2018八上·郑州期末)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看……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请你说出它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
    A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27. (2018八上·郑州期末) 孙中山在他早年行医的实践中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医国”的思想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  )
    A . 创立同盟会 B . 提出三民主义 C . 建立中华民国 D . 创建黄埔军校
  • 28. (2018八上·郑州期末)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是指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就开始了对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下列不属于中国近代化探索实践的是(  )
    A . 辛亥革命 B . 文艺复兴 C . 洋务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 29. (2018八上·郑州期末) 清朝的海关管理权长期被外国人把持。英国人赫德在1861年取得清海关的管理权,此后近半个世纪里他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直到(  )
    A . 戊戌变法时期 B .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30. (2018九下·江门开学考)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一次“飞跃”。这里的“飞跃”是指辛亥革命(  )
    A .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31. (2018八上·郑州期末)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圣旨是《宣统帝退位诏书》,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所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清朝统治中国结束。这道圣旨发布于(  )
    A . 1911年 B . 1912年 C . 1915年 D . 1917年
  • 32. (2018八上·郑州期末) 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指的是(  )
    A .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 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一同盟会 C . 成立了中华民国 D .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 33. (2018八上·郑州期末)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  )
    A . 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 B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C . 人们穿起了西装和中山装 D . 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
  • 34. (2018八上·郑州期末)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它出自徐志摩于20世纪20年代写的《再别康桥》。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 . 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B . 严复的《天演论》 C .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D . 李大剌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35. (2018八上·郑州期末)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 .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 . 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C . 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D . 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 36.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

    A . 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 . 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 .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 37. (2018八上·郑州期末) 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 1912年1月1日南京各大报纸刊登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C .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D .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人示威
  • 38. (2018八上·郑州期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革命年代,毛泽东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当年革命的大好形势。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哪一革命根据地(   )

    A . 井冈山根据地 B . 陕甘根据地 C . 左右江根据地 D . 中央根据地
  • 39. (2018八上·郑州期末)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清党通缉令,通缉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共产党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
    A . 没有打倒军阀张作霖 B .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反动派大肆屠杀 C . 国民党实行“清共” D .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 40. (2018八上·郑州期末)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了,北伐战争也没有成功。这些情况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的实力太强了 B .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 . 共产党的力量太弱小了,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D . 帝国主义国家出面干涉,不允许中国人民进行北伐
  • 41. (2022八上·姜堰期末)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 . 辛亥革命时期 B . 北伐战争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42. (2019八上·揭西期末)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  )

    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

    ②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 43. (2018八上·郑州期末) 四位同学对“抗日战争”进行探究性学习,得出以下四个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 .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B .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 . 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D .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 44. (2018八上·郑州期末) 与中国以往反侵略战争相比,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际社会给与了极大援助 B .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C . 实现全民族抗战 D . 日本侵略者战线拉得太长
  • 45. (2018八上·郑州期末) “它是对日抗战期间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历时一个月,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一举歼灭板垣师团辎重队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它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材料中主要论述了(  )
    A . 平型关大捷 B . 台儿庄战役 C . 百团大战 D . 辽沈战役
  • 46. (2018八上·郑州期末)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①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②八一三事变爆发

    ③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④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通电,疾呼“平津危机!华北危机”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④①②③ D . ③④①②
  • 47. (2018八上·郑州期末) 《亮剑》中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他们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八路军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的战役是(  )
    A . 血战卢沟桥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战役 D . 百团大战
二、材料分析题
  • 48. (2018八上·郑州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使死气沉沉的国民党获得了新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使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也得到了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开创了中囯革命的新局面。

    材料二:国难当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由内战转向和平的转折点,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了国家民族的一大危机。

    材料三:1937年9月下旬,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始了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

    1. (1) 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的标志是什么。这次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主要指什么?
    2. (2) 材料二中“国难当头”指什么?中共中央为什么对西安事变有如此高的评价?
    3. (3) 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看法。
  • 49. (2018八上·郑州期末) 材料一:“对这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进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之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1. (1) 材料一的“这一战略部署”和材料二中的“这一历史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
    2. (2) 这一军事行动的时间是什么时候?领导人是谁?
    3. (3) 材料一中的“尖刀”指什么?
    4. (4) 材料二中的蒋介石的“二十年”是指从哪年到哪年?“一百多年以来”是指哪年以来?
    5. (5) 这次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