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7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9八上·乌拉特前旗期末)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的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更促进了香港的持续稳定、繁荣。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    )
    A . 《南京条约》 B . 《瑷珲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2. (2019八上·三台期中)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 .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 .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 3. (2017八上·苏州月考)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该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边的是(    )
    A . 厦门 B . 福州 C . 上海 D . 广州
  • 4. (2019八上·东明月考)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输入

    ③爆发于1856年

    ④美俄两国为帮凶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③
  • 5. (2023八上·上杭开学考) 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很失望,因为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租界。为此,英国(    )
    A . 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在北京划定使馆界 C . 成立了“洋枪队” D . 在中国开设工厂
  • 6. (2020·扬州模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该国家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日本 D . 沙俄
  • 7. (2021八上·滨州月考)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作者认为(    )
    A . 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 . 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 .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 . 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 8. (2020八上·梅里斯月考)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下图所示为某小组制作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卡片,其内容出自(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9. (2017八上·苏州月考) 19世纪90年代列强对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有利于其进行经济侵略的条款是(    )           
    A . 开放广州、厦门为通商口岸 B . 中英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 C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 以海关税作为战败赔款担保
  • 10. (2019八上·融安期中) “中国人口约为4 亿5 千万,列强要求中国赔款4 亿5 千万两白银,用意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纳1 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该材料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1. (2023八上·江油期末)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
    A .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 . 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 . 掠夺和瓜分中国 D . 镇压义和团运动
  • 12. (2022八上·阳谷开学考)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请问下图描绘的是什么条约签订后的情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3. (2017九上·苏州月考)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沂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
    A . 师夷长技、自强 B . 民主、科学、新青年 C . 民族、民权、民生 D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14. (2017八上·苏州月考) 洋务派试图通过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来“自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洋务派为“求富”而创办的民用工业是(    )
    A . 安庆内军械所 B . 江南制造总局 C . 福州船政局 D . 轮船招商局
  • 15. (2019八上·渭滨月考) 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旨在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
    A . 北京大学 B . 京师大学堂 C . 黄埔军校 D . 京师同文馆
  • 16. (2017九上·苏州月考)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  )
    A .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二、判断题
三、填空题
四、综合题
  • 26. (2017八上·苏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赔款2100万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赔款2亿两白银,允许其在中国开设工厂……。

    材料三: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竞被打碎。

    ——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四:“中国此次所遭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瓦德西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条约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 (2)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景象?被劫掠的“皇宫”是指哪?
    3. (3) 材料四料反映的是哪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情况?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屡次遭受侵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7. (2017八上·苏州月考)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筹办洋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冲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摘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摘编自《中国近代通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指出,洋务企业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 (3)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取得的成效?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积极作用?
  • 28. (2020·襄城模拟)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 (1) 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2. (2) 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的结果如何?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