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89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

    A .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 .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C .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D .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 2.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脚趾)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身体担心无法依靠)。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

    A .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 严惩官吏腐败,推动吏治清明 C . 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D .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 3.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明朝万历年间,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因皇后一直无子,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但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有意立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明神宗在与群臣争论十五年之后,封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这一事件史称“国本之争”,其结果主要说明(   )

    A . 朱常洛更具备担任太子的综合素质 B . 皇子出身贵贱直接影响太子册立 C . 封建国家制度对皇权构成一定制约 D . 万历年间君主权力遭到极大削弱
  • 4.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民主制( )

    A . 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局限性 B . 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 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特征 D . 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 5.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

    A . 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 . 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 . 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D . 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 6. (2020高二下·铜陵开学考) 1689年3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60万镑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   )

    A . 保障国王的军事权 B . 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C . 确保王室财政独立 D . 依法监管王室财政
  • 7.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有学者评价说:“它给世人的启示是,拼搏进取的精神结合民主法治的信仰,可以推动一个新生民族从孱微易折变得坚不可摧。”该学者在此评述了(   )

    A . 法国1875年宪法诞生的意义 B .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的作用 C .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D . 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的价值
  • 8. (2017高三上·莆田月考)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

    A . 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B . 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 C .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 . 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 9.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

    A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鸦片战争
  • 10.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

    A .    领导辛亥革命 B . 领导义和团运动 C . 倡导戊戌变法 D . 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 11.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成立于民国十三年二月,办公地点在今南昌路180号,至民国十五年一月停止活动。该部由胡汉民、汪精卫、叶楚伧为常务委员,毛泽东、恽代英等分任秘书。下列活动与该组织无关的是(   )

    A . 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B . 组织工农群众迎接北伐军进上海 C . 负责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党务 D . 举行追悼列宁、孙中山逝世的活动
  • 12.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阅读下边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表格,其中史实和推论都正确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B . 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C . 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D . 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 14. (2019高一上·淮安期末) 2005年12月24日,大陆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 . “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 . “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 D . “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
  • 15.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

    A .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 .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加强了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D .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16.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 . 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B . “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C . 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D .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17.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裔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1992年,他将之扩充为《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历史终结论”出台的主要依据是(   )

    A .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B . 市场经济模式得到各国认可 C .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 D . 世界政治格局出重大变动
  • 18.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 . 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B . 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C . 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D . 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 19. (2017·云南模拟) 货币称为“钞票”,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说的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后换取的经营凭证,主要出现在暴利性的行业,如“盐引”“茶引”等,拿凭证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   )

    A . 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B . 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C . 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D . 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 20. (2017高三上·沙市月考) “茶圣”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 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B . 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C . 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D . 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 21. (2019高三上·惠东月考)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 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B . 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 C .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D . 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
  • 22.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任用柯尔柏作为财政总监,先后两次大提关税,几乎排斥了英荷等国毛纺织品的进口,极力招徕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其做法(   )

    A . 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 . 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C . 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D . 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 23.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人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 . 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 . 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 . 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D . 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 24.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   )

    A . 奠定了福利国家的基础 B . 旨在规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C . 宣告摒弃自由放任政策 D . 体现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
  • 25.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年鉴学派大师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布洛赫强调的是历史研究应(   )

    A . 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B . 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 . 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 . 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二、综合题
  • 26.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养治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

    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中国人遭受了哪三次灾难性战争的打击?

    3.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 27.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2016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85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4月19曰社论

    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9月17日社论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

    材料二

    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三

    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大集会。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十月初,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析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国内舆论的变化。

    2. (2) 据材料二、三,归纳国民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分别采取的措施或行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的措施导致的后果。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的启示。

  • 28.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地图上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是不同时期的与世界贸易有关的地图:



    请回答:

    观察以上三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呈现出的20世纪之前世界贸易发展的三种趋势,并任选其中的一种趋势说明其形成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