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的崛起 | 1897-1913/1920 |
霸权的胜利 | 1913/1920--1945 |
霸权的成熟 | 1945-1967 |
衰落的霸权 | 1967—(?) |
年份 | 1978 | 1980 | 1985 | 1990 | 2001 |
总收入 | 152 | 216.2 | 547.3 | 990 | 2366 |
纯收入 | 133.6 | 191.3 | 397.6 | 686.3 | 1856.7 |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50 | 7.0% | 38.0% | 55.0% |
1980 | 2.5% | 33.4% | 64.1% |
2006 | 1.0% | 20.0% | 79.0% |
年份 | 新式产业 | 传统产业 |
1920 | 7.37 | 92.63 |
1933 | 10.33 | 89.67 |
1936 | 13.37 | 86.63 |
材料一: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材料二: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材料三: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
年代 | 内销 | 外销 |
1840年以前 | 86% | 14% |
1894年 | 48% | 52% |
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