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浙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洋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
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阅十余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 . 寻十余里,无迹 未果,寻病终
C . 必于石下边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D . 是非木杮 斯是陋室
-
-
(2)
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当求之于上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 求石兽于水中 躬耕于南阳
C . 然则天下之事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 盖石性坚重 盖竹柏影也
-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天下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切不可按照常理主观臆断”的道理。
B . 文章写僧人们打捞石兽时,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待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 . 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日”四字刻画出讲学家自负而又轻蔑的神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显示出他的胸有成竹。
D . 文章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
-
(4)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