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笠,演绎不一样的风情
林长华
①在我国,笠帽的历史悠久,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笠帽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笠帽也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咏“笠”:“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词中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江雪》一诗中也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衣笠帽,犹如拆不开的搭档,经常出现在我国劳动人民的身上,同时也是画家喜欢撷取的写意画:屡见渔翁穿蓑衣戴笠帽,驾着小舟在水墨渲染下的水畔柳岸垂钓自乐;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的老农,赶着老牛手扶木犁在雨天耕田;即便是田园吓唬鸟兽的稻草人,农家人也不忘给它戴上一顶遮风挡雨的笠帽。笠帽,成为一道独特的田园风光。
②在闽南地区有一种外地鲜见、当地人情有独钟的安笠。安笠以细小的竹篾为经纬,在编好的上下两层篾丝网中间衬嵌竹叶,状如硕大的圆锥形大漏斗,远远望去,颇似埃及金字塔。它直径一般为五六十厘米,尖顶、圆边、低垂,戴上它可遮掩半个脸庞;因为锥形,顶部不招风,不易被大风吹落。
③史载,旧时闽南沿海草木稀疏,风沙肆虐,人们外出劳作常被晒得很黑,患眼疾、皮肤病者甚多,老百姓苦不堪言。明代时,闽南沿海人从戚继光军队使用的大藤牌(形似安笠的手持盾牌)得到启示,他们破竹制笠,取名“安笠”,从此染疾者渐少。民间还流传一首《咏安笠》的歌谣:“安笠圆圆戴头端,遮阳挡风又美妆。大人细囝皆喜欢,保健防病渡难关。”
④据当地老一辈人回忆说,由于安笠看起来有几分神秘感和奇异感,人们外出山野,途中倘遇老虎,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解下头上的安笠,反转过来像盾牌一样对着老虎,老虎见到就会拔腿退避。
⑤闽南地区沿海的女性特别喜爱安笠,视其为必不可少的生活伴侣,骄阳下,风雨中,滩涂上,随处可见女性头戴安笠辛勤劳作,呈现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安笠的实用价值也得到女主人们的认可:除了遮风挡雨、遮阳防晒,赶集时,想买海鲜山货也不用发愁没有盛器,只要把安笠反转,铺垫菜叶、纸张,就可充当菜篮子使用。
⑥安笠不但实用,名称也很吉祥。“安”字,多么像一个妇女头上戴顶帽子呀!姑娘们把对安笠的钟爱化成行动,有的涂以桐油使之坚固耐用,有的买来彩线在笠檐、笠尖编织缀以吉祥美丽的图案,把它装点得更加妩媚动人。行走在城镇街市,可见一顶顶新潮笠帽如彩蝶般在女人的头上飞舞,令人眼花缭乱。
⑦对娇羞忸怩的姑娘来说,戴上安笠后,看得见别人,但别人不易瞅见她的芳容,平添几分神秘感。这种朦胧之美,独具一番情趣。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068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