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英国革命后,一直沿袭中世纪时的议会选举制度,议会每郡和自治市一律选派两名代表。工业革命后,许多地区和城镇经济衰落,人口锐减,变成“衰败市镇”,但仍保持选派议会代表的权利,而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选派代表。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以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以争取国会选举改革;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1831年辉格党内阁提出改革方案,主张取消衰败选区……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该法案遭到贵族院否决。经过反复激烈斗争,终于在1832年通过,英国选民增加了22万人。
——《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再次掀起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1867年保守党内阁又提出改革法案,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在下院的席位,分配给工业城市;降低选民资格。这次改革使选民人数由135.9万人,扩大到了245.5万人;城镇选区公民,除寄宿制工人外都取得选举权,但农业工人和不住在城市镇选区的产业工人(包括矿工),都没有选举权。
材料三:1884年自由党格莱斯顿内阁进行第二次国会选举改革,使广大小农和一部分高工资农民工人获得了选举权,选民人数从255万增加到450万,1885年议会又通过重新分配议席法案,规定每54 000人选举议员一人;除二十二个城市选区外,一律实行单议员选区制。该法案的实施使英国议会选举接近于比例代表制原则。
——《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