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19七下·南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柴静

        ①我们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我们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②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被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③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其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尽”。

        ④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⑤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⑥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⑦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⑧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⑨1918,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这一年他23岁。

        ⑩他27岁回国,于清华执教,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⑪他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的那三张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⑫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因为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等一批学者。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

        ⑬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有了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

        ⑭1929年,他在一篇文章里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⑮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有一人叫熊大缜。1938年,是他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看这书时,我才知道,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是来自熊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⑯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吐企孙先生的存在。

    (有刪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从李政道、钱学森等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说起,目的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启人思考。 B . ⑬段体现了先生对我们民族苦难深重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审视后的觉悟。 C . ⑮段体现了叶企孙老师在制造雷管炸药方面的重大贡献,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敬重之情。 D . 文章开头就说我们“原本都应该知道他”,第(5)段又说到“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最后写到“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旨在体现叶企孙先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在那战乱烽火时代,叶企孙先生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李政道、华罗庚等脱颖而出,体现了叶先生独到的眼光与开阔的胸襟。 B . 叶企孙先生23岁那年,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了16年。 C . 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期间,叶企孙先生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等一批学者,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 D . “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中“这样的后代”指的是中国所有的后代。
    3. (3) 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