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三上·烟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②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③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诗人。

        ④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的画鬼魅易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到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⑤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⑥“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都讲求志、意、情的表达。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最终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扬子法言》提出“书,心画也”观点,就是指书法是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是规范化后的“心”的美化。 B .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宋代文人画讲求“形与心相合”,这与西方美学追求的“有意味的形式”内涵相同。 C . 由“声”到“音”继而到“乐”的过程,既是规范化和美化的过程,也是学会表达心灵、抒发情感的过程。 D . “写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书法最具代表性,其他艺术只能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而得到启发。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运用对比手法,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 B . 第④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毕加索的话来阐明:写实的绘画技巧易于学习,很容易达到一定高度,但纯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却非常困难。 C . 第⑤段使用例证法,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说明必须是饱含“情性”的声音才是悦耳的音乐,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写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特征,并通过书法、诗歌、绘画、音乐四个门类进行具体论证说明。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书,心画也”两种说法,都明确地指出了文艺创作与主观思想感情的关系,都把文艺创作看成是作者内在思想感情的表现。 B . “心”可理解成是志趣、意念、情感,是艺术家内在主观因素的总和,“心”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文艺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 C . 艺术创作的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方面强调要取法于自然,在自然现实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另一方面是学会“写心”,抒发艺术家的内在情思。 D . 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诗书画共通的艺术大师,如王维、苏轼等,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文化重“心”的共同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艺术形式相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