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全国已有77.7%的县(市、区)设立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2018年,县域财政总计投入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资金129亿元:县域城乡居民人均电信消费突破500元;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快速起步,2018年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18.6%;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率达64%,县城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5542亿元,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9.8%;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益农信息社覆盖行政村49.7%。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事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业农村部相继实施打通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梗阻、打通互联网进村通道等政策与举措,引领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较快提升。农产品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的快速崛起,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也加快了这个进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买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齐成喜建议,要加快农产品现货市场与电商对接,一是制订农产品电商发展规划;二是制定全国统一的特色农产品资质、定价标准;三是协调相关部委研究优惠政策,提高农产品电商吸引力和示范效应;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鼓励政府、银行、企业形成多维度参与。
(摘编自《“数字乡村战略”助力乡村振兴》)
材料三:尽管农村电商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但现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短板。这突出表现在:许多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基础薄弱;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还有待完善,有关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健全;农民急需实用技能,但针对性强的帮扶与培训很难跟上。
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除了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推进提速降费,更应着眼于破除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比如,推进农产品上行的供应链基础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又如,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再如,努力解决农产品“有产无量”“有品无牌”问题,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因地制宜用好农村电商?怎样实现从简单卖货到创新发展?这些,有赖于基层治理者自觉提升能力素养,也需要县乡机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提供帮扶。
(摘编自《补齐发展短板,激活农村电商的致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