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0·衢州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训练语感

    叶圣陶

        ①前面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意思就是: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②这一回不说“言外”而说“言内”。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③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是我们可以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④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受作者的旨趣呢?

        ⑤所以,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

        ⑥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但是现在许多少年仿佛有这样一种见解:翻查字典辞典只是国文课预习的事情,其他功课就用不到,自动地阅读文艺作品当然更无需那样了。这种见解不免错误。产生这个错误不是没有原由的。其一,除了国文教师以外,所有辅导少年的人都不曾督促少年去利用字典辞典。其二,现在还没有一种适于少年用的比较完善的字典和辞典。虽然有这些原由,但是从原则上说,无论什么人都该把字典辞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字典辞典即使还不完善,能利用总比不利用好。

        ⑦不过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取比照的或是说明的办法,究竟和原字原辞不会十分贴合。例如“踌躇”,解作“犹豫”,就是比照的办法,“情操”,解作“最复杂的感情,其发作由于精神的作用,就是爱美和尊重真理的感情”,就是说明的办法。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做“踌躇”、什么叫做“情操”的人看了这样的解释,自然能有所了解。但是在文章中间,该用“踌躇”的地方不能换上“犹豫”,该用“情操”的地方也不能拿说明的解释语去替代,可见从意义上、情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辞典的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

        ⑧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⑨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⑩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⑪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才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⑫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⑬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⑭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乙】“绿”

    郭沫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王荆公《泊船瓜州》的一首七绝,“绿”字用为动词,十分新鲜而有生趣。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上说:“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后又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此十许字始定为‘绿’。”

        为了一个字要费如许心思,足见名家为文是怎样在推敲上用苦功。而名家手稿是怎样的可以宝贵,也就在这则随笔里表现了出来。

        文艺作品有时是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好处。但锤炼也并不是要弄得来极其生硬,而是弄得来极其纯粹。A纯粹则坚韧,无瑕可蹈,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也是王荆公《题张司业诗》中的名句。因为是有经验的人,所以他能够道得出别人的甘苦。

        文艺是这样,其他的一切又何尝不是这样?假使一开首便抓着了“绿”,那便是着手成春。B假使不然,为求尽善尽美,又何不时常“绿”它一下呢?

        看见别人“绿”而眼睛红的人,尤其应该向王荆公学习学习。

    一九四二年十月三十日

    1. (1) 通读【甲】文,补全下面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思路。

    2. (2) 文文不理解《十五从军征》中“中庭生旅谷 , 井上生旅葵”两句为何写出了荒凉之感、悲伤之情。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向他做出解释。

      【诗歌注释】①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②井:这里指井台。③旅葵:野生的葵菜。

    3. (3) 敏锐的语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旨趣。体会【乙】文中画线句的意味,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A.纯粹则坚韧,无瑕可蹈,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也。(联系上文,解读这句话的确切意思。)

      B.假使不然,为求尽善尽美,又何不时常“绿”它一下呢?(“绿”在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4) 【甲】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最初登载于1937年的《新少年》,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你觉得【甲】文适合中学生阅读吗?请你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从内容、语言、写法等角度具体阐述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