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综合题
  • 1. 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人物)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言论

    帕尔默

    (美国史学家)

    1866年,英国在芝加哥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饮从东印度弄来的咖啡。

    梅雪芹

    (清华大学历史教授)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普遍。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德国工业中心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烟幕所笼罩,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

    杰里.本特利

    (美国史学家)

    在工业化时代,职业道德内在化了,专业人员在业余时间致力于自我发展,他们热衷于阅读,并参加与商业或文化有关的课程。产业工人聚集在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欧洲的英式足球和美国的棒球在工业时代都成为大众运动。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学者分别是从哪一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的评价?并作简要说明。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3. (3) 通过对以上材料探究,你认为影响史学家进行研究的因素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