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北师大版 /必修三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5.1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更新时间:2016-11-15 浏览次数:7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

    A . 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 .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 .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2.

    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时代英雄“杨子荣”的英武雄壮、浓眉腮帮、一脸正气的相貌特征成为当时全国的审美样本;而2014年徐克导演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则亦正亦“邪”,“匪”气十足。杨子荣“英雄”形象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 .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对外开放的实施 C . 现代主义的流行 D . “左”倾错误的纠正
  • 3.

    右示材料是毛泽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他讲话是( )

    A . 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B . 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 . 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D . 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 4. 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

    A . 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 . 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 . 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 . 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 5.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A . 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 .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 .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 . 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 . 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 . 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 . 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 . 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 7. 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列举出如下大事,请你为它选择一个最为准确、全面的主题(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大业由此展开。

    ②中共中央平反各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和干部政策,并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③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共中央清算了文艺领域的极“左”路线。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④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并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民教育迅速复兴。

    A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B . 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春天 C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 D .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 8. 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文艺工作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③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A . ③②①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①③④②
二、非选择题
  • 9. 戏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商业戏剧在西方是戏剧发展的主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很多戏剧家认识到,中国戏剧的发展要面向市场的需求。到90年代中期,因为独立戏剧制作人的出现激活了演出市场,陆续推出《别为你的相貌发愁》《谁都不赖》《冰糖葫芦》等剧,并且其发展的空间和势头均被看好。

    ——据胡星亮《戏剧现代性的追求与失落》

    阅读材料三,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商业戏剧发展的原因。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商业戏剧发展的看法。

  • 10. 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

    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材料反映了两个时期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 11. 南京晨光机器厂前身是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宁局”。新中国成立后,企业为寻求发展几经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南京解放,第二野战军部队接管(金陵机器制造局),更名华东军械总厂。1953年,与307厂合并组建南京晨光机器厂。1965年1月,晨光机器厂由隶属第五机械工业部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航天工业部。从此,工厂结束了制造常规武器的历史,开始从事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古老的“宁局”翻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机械工业志》

    材料二 1993年是我厂(晨光机器厂)近几年来最困难的一年。军品产值仅占当年产值的13%,比上年下降了24%。……为了使1993年不因军品任务锐减而影响工厂的经济效益,工厂确定了“巩固发展老产品,积极开发新产品”的方针。……公司生产的艺术制像产品,蜚声海内外,承制了举世瞩目的“香港天坛大佛”、高88米的无锡“灵山大佛”、高108米的海南“三面观音”等,产品并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中国最大的青铜艺术品研制生产基地”。

    ——梁文浩《适应市场需求 不断开发新产品》

    1996年,南京晨光机器厂作为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晨光”由工厂改制为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实行资产重组,组建了南京晨光航天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15日,“航天晨光”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陈孟荦《“晨光”改制与改革》

    材料三 随着企业的发展,秦淮河畔“宁局”原址的英式工业建筑群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晨光逐步移师江宁开发区。2007年,由南京晨光集团和秦淮区人民政府共同打造“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园区……是一座反映中国工业建筑历史演变的博物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利用价值。

    ——王彦辉《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新生》

    请回答:

    运用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以“以政府、市场对晨光机器厂企业转型发展的作用”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年—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 13. 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人物)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请回答: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 14.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新出

    1950

    12153

    7049

    27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2798277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

    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 15.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时代,都要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就是必然的了……即便对同一研究对象,也会因视角不同而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就比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有意义、更受重视也得到更高评价;对“洋务运动”,现在人们注重的主要是它冲破重重阻力、引进现代大机器生产“求强求富”的努力和成就。相反,对其兴办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则不多考虑。……也就是说,“农民起义”不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必然性。

  • 16.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阅读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 17.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18. 戏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走向了成熟,是中国戏曲第一个繁荣期。到了明代尤以传奇成就最为显著,产生了不少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成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据段亚婷《浅谈明代戏剧的基本格局》等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外国戏剧集有76部,其中现代主义戏剧竟占一半以上。可以说,当时西方已经出现的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了过来。

    ——据杨文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对中国戏剧的深层影响》

    材料三 商业戏剧在西方是戏剧发展的主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很多戏剧家认识到,中国戏剧的发展要面向市场的需求。到90年代中期,因为独立戏剧制作人的出现激活了演出市场,陆续推出《别为你的相貌发愁》《谁都不赖》《冰糖葫芦》等剧,并且其发展的空间和势头均被看好。

    ——据胡星亮《戏剧现代性的追求与失落》

    1. (1) 阅读材料一,指出我国戏剧在元代走向成熟的标志。分析明代戏剧发展的原因。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知识分子大量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目的是什么?

    3. (3) 阅读材料三,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商业戏剧发展的原因。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商业戏剧发展的看法。

  • 19. 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

    ——《明代习俗史》

    材料二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针锋相对,它发轫于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承诺。自由主义希望有一个能促进个人自由的社会。自由主义者反对君主、贵族或教士控制政治和社会,反对政府专横地干涉个人自由。经济政策对自由主义者来说也很重要。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立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指导性理论。在斯密看来,自私——乃至贪婪——是推动人们勤奋工作和创造财富的动力。政府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将自己干预经济的行为限制在保证法律和秩序的范围内。

    ——丹尼尔·谢尔曼等《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

    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晚期社会观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根源。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材料二 对于罗斯福新政,当时的美国、中国都颇有看法,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美国

    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

    ——美国某艺术家的歌曲(1934年前后)

    中国

    罗斯福的经济控制主张,实际上并未离开美国的传统政策,其结果是“不会有几分收成的”、“是不能乐观的”。它恐怕“连许多经济的坏习和制度的缺点”都无力或不敢加以改革。

    ——刘觉民:《罗斯福的经济复兴计划与美国的经济控制政策》(1933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年—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主与古希腊雅典民主相比,它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2. (2) 以罗斯福新政中“新东西”为出发点,分析材料二中两种看法的局限性。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 21. 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人物)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言论

    帕尔默

    (美国史学家)

    1866年,英国在芝加哥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饮从东印度弄来的咖啡。

    梅雪芹

    (清华大学历史教授)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普遍。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德国工业中心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烟幕所笼罩,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

    杰里.本特利

    (美国史学家)

    在工业化时代,职业道德内在化了,专业人员在业余时间致力于自我发展,他们热衷于阅读,并参加与商业或文化有关的课程。产业工人聚集在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欧洲的英式足球和美国的棒球在工业时代都成为大众运动。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学者分别是从哪一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的评价?并作简要说明。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3. (3) 通过对以上材料探究,你认为影响史学家进行研究的因素有哪些?

  • 22.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新出

    1950

    12153

    7049

    27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2798277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 2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时代,都要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就是必然的了……即便对同一研究对象,也会因视角不同而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就比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有意义、更受重视也得到更高评价;对“洋务运动”,现在人们注重的主要是它冲破重重阻力、引进现代大机器生产“求强求富”的努力和成就。相反,对其兴办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则不多考虑。……也就是说,“农民起义”不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这些年来,学术界在肯定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互促进的前提下,着重讨论了五四运动所反映的救亡主题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题碰撞和同化作用……以金冲及为代表则提出了救亡唤起启蒙的结论,认为在中国每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1. (1) 依据材料,指出“新时期”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必然性。

    3. (3) 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史实,评述金冲及的观点。

  • 24.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 (2) 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3) 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 25.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

    ——据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1. (1) 据材料一,记载一人事迹的中国旧文体有哪些?分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

    2. (2)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李鸿章主持的何事?梁启超说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