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近代殖民扩张起源于16世纪的西欧,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积累过程中,许多英国人目睹了转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危机,并对此作出强烈反映。莫尔主张把建立海外殖民地当做解决国内人口“过剩”问题的有效办法。哈克卢伊特认为,海外殖民扩张可以让英国人充分认识到大海的真正价值和海上事业对于民族国家发展、弘扬英格兰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意义。培根强调英格兰民族的优越性和殖民北美的合理性,为其具有扩张性的“海上帝国”殖民思想作辩护。
——摘编自姜守明《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