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综合题
  • 1. (2016·义乌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新闻资料

          新昌日报记者讯  2016年4月25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专程到新和成梅溪湖项目考察,并就古村落保护、地域文化传承等问题和县领导作了交流,并在现场为如何充分利用文化遗存、推进项目建设一一把脉。

    材料二:欠文学的太多

          熟悉冯骥才的人都知道,他从二十多年前起,就开始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关注范围越来越广。从木版年画、口头文学到传统村落、唐卡,他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将它们“抢救”到纸面上,一卷卷大部头的著作接连公之于众,无一不充满了使命感。与此同时,他的艺术创作却慢了下来,有时会觉得“欠文学的时间真是太多了”。去年,作家出版社邀请他在二十年前刷子李、泥人张等“俗世奇人”系列小说的基础上续写18篇新作,他也不得不挤在国庆长假的七天里一口气完成。

          “当你把镜子擦清楚了,你自己也就看清楚了。”十几年来,通过“实打实地和社会接触”,74岁的冯骥才竟有些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材料三:阅读影响人生

          因为过于急功近利的人是不会读书的。如果你仔细观察,有这样读书传统的城市,人是有气质的。‘阅读改变人生’,这个词稍微大了一点,我倒觉得‘阅读影响人生’更恰当。因为阅读并不是简单地给你知识和娱乐,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我们的气质,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影响了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拜。阅读和教育、艺术熏陶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耳濡目染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我们的城市,主办者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读者来参与交流,就会把这个城市的阅读传统继续下去,把阅读的气氛培养起来。读书特别重要,读书不是被动的,是心灵和生活的需要。”

    材料四:寻找小说里的“桃仁”

          小说是什么?冯骥才把小说比喻成一个“桃”,一般人读小说,就像吃桃,觉得水多肉甜,很好吃,吃完就把桃核扔了,“有心的人,把桃核拾起来,拿榔头一敲,里边还有一个桃仁。桃仁跟桃肉不是一种滋味,是另外一种食品。”冯骥才说,小说家不会简单地写一个故事,他一定有更深

          层次的思考,比如《红楼梦》,你可以把它当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故事来看,也可以把它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命运来看,也可以把它当成人生的哲理来看,关键是,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你需要寻找作家放在小说里的‘桃仁’。”

    材料五:“四驾马车”如何排序

          冯骥才曾将文学、绘画、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并称为 “四驾马车”,那么,“四驾马车”如何排序?“‘作家’更重要,我们的时代更需要作家对生活的思考。但我现在用的时间最多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最近的15年。国家对上一个历史阶段、农耕时期的文化创造和历史的财富,要有一个家底,所以必须要做名录。天津市有很多文化遗产也进入了国家的名录。留下自己的历史,就是留下城市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记得住乡愁。’乡愁怎么记?要凭着城市的文化遗产来记忆。天津市现在保留下来的城市文化遗产的版块,在全国来说算是一流的。比如说,五大道、解放路中街、文化街、鼓楼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村落也要有名录,“我们有七千年以上农耕历史,到现在保留下来的村落共有200多万个。2000年有360万个村落,2011年还剩下270万个村落,10年间,失去90万个村落。经过审批,目的是要保护5000多个传统村落。大家想想,《神鞭》《三寸金莲》重要,还是文化遗产保护重要?”冯骥才有一个历史观:“什么是历史?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如果明天看,我们的村落没有了,找不回来了,我们看到这一点了,只有今天把它保护好。所以我愿意放下我的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文化遗产保护。”

          几年前他上《艺术人生》时,主持人朱军问他会把作家、画家、院长、教授哪个身份放在第一位,他选择了作家。那时他觉得,无论是画画还是文化遗产保护,他都更关注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生活审美,而这些都来自于一个作家对于艺术和土地的情感。但现在,他为自己选择的第一身份却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跟‘有知识的人’的区别就在这儿。”

    1. (1) 根据材料一,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15字以内)

    2. (2) 阅读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冯骥才在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把精力放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上。 B . 冯骥才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主要理由是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并且在绘画及文化遗产保护中做出了贡献。 C . 冯骥才认为阅读对人的最大影响在于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气质。 D . 冯骥才认为小说里的桃仁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层次的思考在作品中的呈现。
    3. (3) “当你把镜子擦清楚了,你自己也就看清楚了。”十几年来,通过“实打实地和社会接触”,74岁的冯骥才竟有些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通过阅读上述文字,你认识了冯骥才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4. (4) 冯骥才一边从事创作,一边从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这两者相冲突的时候,你更希望他把重点放在哪里?请说说你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