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17高三上·东城期末) 文学——文化——文明

    材料一  中世纪的文学以教会文学为主体。文学的作者以基督教的教士居多。教会倡导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圣经》,严格讲,是对《圣经》有关内容的演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性。

    唐代推行科举制,使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得到表现才华的机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唐代思想开放,文化交流频繁,许多知识分子见识广博,而又有良好的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唐代诗歌流派纷呈,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新乐府派等,各派中都有传颂千古的名篇。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运用情况简表

    1839 年

    林则徐组织人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国际法》,其内容后来又被魏源用到《海国图志》一书中

    1864 年

    受清政府委托,传教士丁韪良组织翻译了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从此开始了有组织地引进与翻译西方法律著作的进程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在国际上要求与他国地位平等、享有主权,在国内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享受同等权利的观念基本形成

    1919年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第一次拒绝在损害国家主权的国际条约上签字

    材料三  英国革命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阅读材料一,比较西欧中世纪文学和中国唐代文学的不同点。

    2. (2) 国际法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材料二,分析国际法在中国传播和运用的意义。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英国17世纪制度文明创建的成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