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黄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中华的高度文明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全人类发现了自我,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欧洲、印度和中国三支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各自成长起来的。东方西方前进的步伐不约而同,历史证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这一事实。宣扬文化源头只能出自西方的言论,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不符合事实。

        ②文化总是在一定地区、国家、民族繁衍出来的,文化本身是很难抽象地存在的,它必须寄生在政治实体之上才能发展。中国自秦汉以后,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它能给文化以很好的保证,这是其他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比如综合国力保证,长江、黄河一直是华夏民族的栖息地,强大的综合国力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生存、活动与表演的舞台。又比如当家的,有汉族也有非汉族,汉族当家,非汉族也参与政权,非汉族当家,汉族也参与政权,这种共同参与使得民族融合的作用非常强。中华民族正是缘于血缘民族的融合,所以很聪明,很智慧。再者,封建经济虽然是封闭的,但国家的统一,使得内部具有互补性。

        ③大国之大事实上是一个很珍贵的遗产,是一个优势。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使得我们自秦汉以后长期形成了文化凝聚力,继承了春秋以来的文化传统,不断地发展,形成华夏文化,或者叫中华文化。古代传统文化,其核心就是“忠”和“孝”——这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的核心价值观。过去我们强调“敬天法祖”,商、周以来一直如此。中国人十分看重祭礼,认为它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这在无形中也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④古代社会是小农经济,倡导“忠”、“孝”的价值观是有必要的。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长是核心,是主要生产者,具有决定权,一家不能无主,必须要有“孝”的价值观予以健全。但是进入现代社会,要以法治国,再也不能“以孝治天下”,这种家长制文化有时成了障碍。

        ⑤人类的发展史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的趋势是不断进步,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如何博大精深,总是历史遗产,不可能已达顶峰而不被超越。有些人喜欢把古人的智慧和成就拔高到离奇的程度,如把《周易》、《河图》、《洛书》等一些古典文献或传说捧为至高无上的经典。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有两种错误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甚至把近代中国的贫弱和目前中国存在的困难归咎于传统文化;二是全盘肯定。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既曲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妨碍了建设新文化。在目前的国情下,后面这种态度更为有害,更值得我们注意。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总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况是数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在肯定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不能不承认其中有许多错误的东西,这不足为怪,也不足为讳。否认这些缺点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了。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无限拔高,拒绝批判与扬弃,拒绝吸收现代科技成就来改进,最后一定是断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任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继承人类精华部分为我们所用。吸收一切有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东西,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这才是真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摘编自任继愈的《国学读本·序言》)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高度文明的起源期也是欧洲和印度发现自我,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 B . 中华文化的形成是基于文化凝聚力的优势条件,并继承和发展自春秋以来的文化传统的结果。 C . 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两种态度从表面上看是极端对立的,其本质则相同。 D . 从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中华传统文化同样存在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阐述了文化起源是“多元化”的,并批判了宣扬文化源头只出自西方的武断言论。 B . 文章第②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重点论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条件是其他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 C . 文章第③④段重在论证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忠”“孝”,并指出其在当下的历史局限性。 D . 文章第⑤段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遗产,但仍需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无知者或别有用心者才会宣扬文化源头只能出自西方的言论。 B .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其繁衍与发展则需要依附于政治实体。 C . 基于小农经济的“忠”“孝”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已无存在的必要。 D . 我们如果不注重吸收现代科技成就,就谈不上真正热爱传统文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