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0·石景山模拟) 瘟疫与历史。

    材料一  张仲景和李时珍对瘟疫防治的贡献

    人物

    张仲景

    李时珍

    生活时代

    东汉

    明代

    所撰著作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主要贡献

    《伤寒杂病论》中描述了霍乱、疟疾、细菌性痢疾、急性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症状;对每一具体病证依据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对疾病进行施治;张仲景所创方剂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阿胶鸡子黄汤、桃核承气汤等也成为经典的治疫方,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所应用。

    《本草纲目》收集药物1892种,其中用于防治瘟疫的有140种;还收集了不少治疗瘟疫的方剂,并附有详细的制法和用法。李时珍认为瘟疫由口鼻而入,提出以“钓樟叶置门上”以辟疫;同时主张对患者衣物进行蒸煮,以切断传染源。《本草纲目》中记载:“取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人不染。”

    材料二  黑死病使人们把目光从来世转向今生,开始珍视生命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这

    使得文艺复兴时期所宣传的新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能被社会大众所接纳和认同。黑死病

    充分暴露了教会的无能,在灾难面前大部分神职人员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争先恐后地逃

    命,人们也清楚地洞悉了号称万能的教会,在灾难面前竟然同样毫无作为。黑死病平息

    后,财富和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城市迅速复兴。新兴市民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政

    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根据时代和阶级需要,进行文化消费,合理汲取传统文化中

    的有效养分,努力构建新文化。

    ——摘编自李晓光《1348年黑死病与欧洲文艺复兴》

    材料三  青蒿素的发现之旅

    序号

    事  件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全国疟疾防

    治药物研究会议,提出开展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的大协作,代号“523”

    1969年1月,北京中药所接受“523任务”,屠呦呦担任组长。她用3个月的时间,收集到2000多个中医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包含青蒿在内的640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

    1969年5月起,屠呦呦小组开始进行抗疟活性筛选,发现胡椒乙醇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临床验证发现只能改善临床症状,并不能使疟疾患者体内的疟原虫转阴。于是开始进行其他药物筛选

    1970年秋后,屠呦呦研究组的抗疟药物筛选因故暂停

    1971年6月,研究工作重启。屠呦呦多次请教中医药专家,查阅古籍,并从西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治疗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中获得灵感,重新设计了以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的研究方案,发现青蒿乙醚中性部分才是抗疟有效部位。次年底,青蒿素正式定名

    1973年起,青蒿素开始用于临床验证,期间经历挫折,青蒿素片剂效果不理想。后又研发青蒿素口服剂、注射剂、栓剂等,临床效果显著提升

    材料四  面对新冠病毒这一未知领域,中医药在疫情诊治中体现的独特优势受到业界关

    注。一项针对452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对照开放性试验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改善症

    状、提高核酸转阴率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的西药组;另一项500例的临床队列研究显

    示,肺部CT影像明显改善,没有轻型转为重型。一项75例重症患者的临床对照试

    验显示,中西药并用较单纯西药组相比,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

    ——第一财经日报2020 年3 月18 日 A06 版

    1. (1) 依据材料一,将下面的资料卡补充完整。

      资料卡:古代中医防治瘟疫成就

      ,比较著名的有《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留下大量成熟的治疗方剂,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桃核承气汤等;

      总结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即

      提出了消毒防疫的理念和许多具体方法,如空气消毒法和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提炼一个观点,并选用至少两则材料进行阐释。
    4. (4)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医药发展时强调,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材料一、三、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