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年九年级历史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0-07-30 浏览次数:185 类型:中考模拟
一、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45分)
  • 31. (2020·石景山模拟) 各文明之间相互交往共同缔造了当今世界。

    材料一

         丝绸之路示意图                         佛教传播路线图

    材料二

    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

    材料三

    材料四

        欧洲的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带头从事越洋探险的西欧人进行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6世纪中期欧洲人

    绘制的世界地图

    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

    牙买加岛印第安人数量变化

    材料五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形势令人担忧。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

    1. (1) 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中两幅图所反映的史实之间的联系,举例说明唐代僧人对佛教传播的贡献。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补全以下知识结构图。

    3. (3) 材料三中表示哥伦布航海路线的是(填字母)。
    4. (4) 依据材料四,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5. (5) 结合材料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 32. (2020·石景山模拟) 瘟疫与历史。

    材料一  张仲景和李时珍对瘟疫防治的贡献

    人物

    张仲景

    李时珍

    生活时代

    东汉

    明代

    所撰著作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主要贡献

    《伤寒杂病论》中描述了霍乱、疟疾、细菌性痢疾、急性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症状;对每一具体病证依据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对疾病进行施治;张仲景所创方剂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阿胶鸡子黄汤、桃核承气汤等也成为经典的治疫方,至今仍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所应用。

    《本草纲目》收集药物1892种,其中用于防治瘟疫的有140种;还收集了不少治疗瘟疫的方剂,并附有详细的制法和用法。李时珍认为瘟疫由口鼻而入,提出以“钓樟叶置门上”以辟疫;同时主张对患者衣物进行蒸煮,以切断传染源。《本草纲目》中记载:“取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人不染。”

    材料二  黑死病使人们把目光从来世转向今生,开始珍视生命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这

    使得文艺复兴时期所宣传的新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能被社会大众所接纳和认同。黑死病

    充分暴露了教会的无能,在灾难面前大部分神职人员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争先恐后地逃

    命,人们也清楚地洞悉了号称万能的教会,在灾难面前竟然同样毫无作为。黑死病平息

    后,财富和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城市迅速复兴。新兴市民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政

    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根据时代和阶级需要,进行文化消费,合理汲取传统文化中

    的有效养分,努力构建新文化。

    ——摘编自李晓光《1348年黑死病与欧洲文艺复兴》

    材料三  青蒿素的发现之旅

    序号

    事  件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全国疟疾防

    治药物研究会议,提出开展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的大协作,代号“523”

    1969年1月,北京中药所接受“523任务”,屠呦呦担任组长。她用3个月的时间,收集到2000多个中医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包含青蒿在内的640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

    1969年5月起,屠呦呦小组开始进行抗疟活性筛选,发现胡椒乙醇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临床验证发现只能改善临床症状,并不能使疟疾患者体内的疟原虫转阴。于是开始进行其他药物筛选

    1970年秋后,屠呦呦研究组的抗疟药物筛选因故暂停

    1971年6月,研究工作重启。屠呦呦多次请教中医药专家,查阅古籍,并从西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治疗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中获得灵感,重新设计了以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的研究方案,发现青蒿乙醚中性部分才是抗疟有效部位。次年底,青蒿素正式定名

    1973年起,青蒿素开始用于临床验证,期间经历挫折,青蒿素片剂效果不理想。后又研发青蒿素口服剂、注射剂、栓剂等,临床效果显著提升

    材料四  面对新冠病毒这一未知领域,中医药在疫情诊治中体现的独特优势受到业界关

    注。一项针对452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对照开放性试验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改善症

    状、提高核酸转阴率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的西药组;另一项500例的临床队列研究显

    示,肺部CT影像明显改善,没有轻型转为重型。一项75例重症患者的临床对照试

    验显示,中西药并用较单纯西药组相比,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

    ——第一财经日报2020 年3 月18 日 A06 版

    1. (1) 依据材料一,将下面的资料卡补充完整。

      资料卡:古代中医防治瘟疫成就

      ,比较著名的有《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留下大量成熟的治疗方剂,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桃核承气汤等;

      总结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即

      提出了消毒防疫的理念和许多具体方法,如空气消毒法和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提炼一个观点,并选用至少两则材料进行阐释。
    4. (4)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医药发展时强调,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材料一、三、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33. (2020·石景山模拟)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材料一 在11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国家兴建了大量的州学和县学。①改革家范仲淹和他的同僚们在1035年至1046年修建了16所学校,欧阳修捐款150万钱给他的家乡,在当地修建了一所学校……②1044年,政府下令各州县都要建学校,1102年,宋徽宗又再次重申这个命令。此外,③官办的武学于1043年首次建立,律学于1073年建立 , 这两类学校的兴建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特定职业的人才储备。④大多数有地位的家庭,并不喜欢他们的子弟进入行伍之列,因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年轻人被教导举止要有礼且雅

    ——《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二

    同文馆上课场景

    京师大学堂牌匾

    《奏定学堂章程》

    废除 ②  谕旨(节选)

    概况: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文等。

    概况: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   ①   的唯一幸存成果。

    概况:1904年颁布,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完备学制。

    概况:1905年,清政府下令“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全国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前,教育主要是由教会组织和控制,其它社会团体和个人很少涉足教育,英国政府对教育也基本上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工业革命对英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从1802到1867年,颁布一系列《工厂法》,要求逐渐提高童工受教育的时间;1833年,国会通过第一个教育拨款法《教育补助金法案》;1839年,成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改为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构。

    ——摘编自马建康《工业革命对英国国民教育的影响》

    材料四  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制定第一个《学制》时,就要求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为了做到这一点,日本政府宣布废除封建的私塾,并利用旧塾的地点开设新校……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小学四年制义务教育,1907年又将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为六年。大约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就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摘编自陈炳文《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五  下表为北京市某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在延期开学期间一天的学习记录。

    ·7:00——7:20,完成健康打卡,浏览疫情实时动态。

    ·8:30——11:30,上英语、数学、语文3节网络直播课。

    ·中午休息之余,浏览学校公众号,惊喜地发现自己创作的快板《万众一心抗疫情》被收录到了学校的主题团队课中,好多老师和同学点赞。

    ·15:15——17:10,收看了BTV“空中课堂”播放的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3节课,收获满满。

    ·晚上:第一次尝试通过在线答疑平台提交学习困惑,老师回复真神速;临睡前,

    坚持写学习日记,标题是“致敬白衣天使”。

    1. (1) 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

      A.北宋政府重视教育

      B.北宋时期私人办学风气很盛

      C.北宋时期重文轻武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补全表格。说出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政府对教育态度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4. (4) 依据材料四,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特点带来的影响。
    5. (5) 依据材料五,说出疫情之下的学习出现的新特点。
  • 34. (2020·石景山模拟) 110年的沧桑巨变,京张铁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荣辱,连接着历史与未来。某历史小组开展了京张铁路沿线的考察活动。

    【规划路线】出行前,组员们结合文献进行了路线的研究,并找出了拟重点考察的地点。

    材料一  京张铁路告成后……(八月)十九日行正式开车礼,由西直门外开车,头站到清河镇,稍息。二站到沙河镇,亦稍息。九点四十五分到南口,其地在居庸关之南,为关沟进口处,茶会即设于此……午后先由徐尚书演说京张路之组织及其关系。

    ——摘编自《东方杂志》第六卷第十期《记京张铁路行开车礼事》

    注:徐尚书即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尚书徐世昌

    【遗址考察】穿过居庸关继续前行,一座大墓坐北朝南矗立在青龙桥火车站旁。墓东侧有一座4米高的石碑。组员摘录文字如下:

    材料二  君之游美国也,年甫十二,时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我国派学生出洋之始,至光绪七年毕业始归……其充教员则为福州船政局……任汉粤川铁路督办,而以京张路工为尤著……四年而全路告成,开车之日,王公士庶及东西人士观者数万,咸啧啧叹为前古所未有。时予方任邮传部尚书,亲睹其盛事,实君生平莫大之荣誉也。

    ——摘编自徐世昌撰《故交通部技监汉粤川铁路督办詹君之碑》碑文

    材料三

    青龙桥火车站的铁路讲解图

    “人(之)”字型铁路的优点是减免坡度之陡,缩短隧道长度,缺点是影响运输效率。但是在当时资金匮乏、全世界都等着看中国工程师笑话的时候,詹天佑还是迫不得已地使用了“人(之)”字线。他的根本目的,是要减少开挖八达岭隧道的工程量和工程难度。

    ——摘编自《筑轨京张》北京晚报官网2012年6月5日

    【学以致用】实地考察结束后,组员们又开始研究京张铁路的现状。

    材料四  2018年,京张铁路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国家工业遗产认定标准

    标准1

    中国历史或行业历史上有标志性意义,见证了本行业在世界或中国的发端、对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有重要影响、与中国社会变革或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密切相关。

    标准2

    工业生产技术重大变革具有代表性,反映某行业、地域或某个历史时期的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对后续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标准3

    具备丰富的工业文化内涵,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较强的影响力,反映了同时期社会风貌,在社会公众中拥有广泛认同。

    标准4

    其规划、设计、工程代表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的风貌特色,对工业美学产生重要影响。

    注:摘编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

    材料五

        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保障线,京张高铁代表了当前高铁建设最高水平及建设标准和方向。这是第一条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时速为每小时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时速每小时350公里的穿越高寒、大风沙地区的高铁。

    ——《今日中国》2018年3月18日

    京张高铁清河站的站牌沿用1906年“清河车站”的老字体

    1. (1) 根据材料一,将A和B两处地名对应填入下图。

      京张铁路局部图

    2. (2) 结合所学,说出詹天佑出洋学习的背景。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史料的关系。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人(之)”字型铁路的优点。
    4. (4) 从以上所有材料中选取恰当内容,说明京张铁路符合国家工业遗产认定标准的一项理由。

      示例:

      选择标准3

      理由:京张铁路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京张铁路的成功修建有力回击了西方的蔑视,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5. (5) 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以“百年之约”为题,写一段研究报告的结语,作为对京张铁路的致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