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一直存在一些声音,(甲)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是无关紧要的;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纯属没事找事;言不尽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亦体现了一些人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
(乙)《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今天,我们更要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留下多少炼字佳话。“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丙)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