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绥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 , 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 , 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佰五十五万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 .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 .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 .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2. (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师,指古代帝王所在的京城,一般是一国的政治中心,但不定是经济中心。 B . 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 . 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D . 缗,古代穿铜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一千文为一缗,又叫一贯。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养浩颇受百姓感戴。他调离堂邑十年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去世后,关中百姓十分悲哀。 B . 张养浩廉洁轻财。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散尽家财给贫困的乡亲,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 . 张养浩心系百姓。赴任途中,华山祷雨,“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大雨如注。虽带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系百姓。 D . 张养浩仁德宽厚。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等暴戾之人皆能以宽容感化。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②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