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铜川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文艺创作领域,人们对数据背后规律的探寻,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就已开始,比如,电影行业对票房、排片率、上座率等数据的关注但直到互联网大数据出现,在线文艺作品最后的“黑匣子”才真正打开,如今,所有观影数据、用户交互数据、播放表现、演员等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量化成一些固定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户面貌,已经广泛为采买、制作投资、宣发和播放各个环节提供参考。

        比如,“选角”是大数据应用的一大场景,大数据算法可通过舆情数据提炼出网友对演员的评价标签,计算演员和候选角色的标签相关性,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扮演者就是由大数据参与推荐的。除了选角,大数据还能指导剪辑。观众对视频的观看反应,比如何时拖动视频进度条快进等等,都会纳入监测范围,从而让制作者对观众喜好判断有据可依。而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机器甚至可以智能生成精彩短视频(如进球瞬间),直接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环。此外,在“千人千面”的分发机制下,不同用户在视频平台看到的首页是不同的。就算是看到同一内容,其封面图和推荐文案也可能是量身定制。

        大数据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到底有多大?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将大数据描述为文艺创作的“爆款炼金术”。用数据说话,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节目反馈“不确定性”,提升“爆款”命中率。另一种观点则将大数据置于艺术家“创意”“灵感”的对立面,认为技术探索在文艺创作者的智慧面前显得虚妄。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属性,用大数据描绘它的难度远高于一般商品,但否认科技与艺术在当下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样不可取。事实上,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显示等新技术无一不在深刻影响文艺发展。

        因此,应合理认识大数据在文艺创作中的参考价值,善于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捧。通过分析数据,有助于了解观众喜好和习惯,认识当下艺术潮流创作方向,从而为创作提供参考。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应用,甚至可以将人力解放出来,使创作者得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不可替代的精神创造中去。

        但大数据提供的参考仍然是有限的,观众浅层的娱乐需求容易归纳,更深层次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却不易探究。“爆款”没有标准计算公式,一部文艺精品诞生依靠的是艰苦创造和不断创新。如果本末倒置,以为集纳了大数据推荐的流行元素和吸睛话题就高枕无忧,没有在打磨作品上下足够功夫,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此外,对大数据的过度依赖,容易带来统一标准趋向下的跟风与同化,使作品缺乏艺术个性和创新。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如果单凭大数据监测,“诗词”算不上热门元素但节目传达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质感,仍使它赢得观众喜爱,节目的模式创新和创作者的文化坚持才是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不能取代人的创作,但它可以在文艺创作生产各个环节提供有益参考,赋能更多好作品。

    (捕编自《善用大数据,赋能好作品》,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寻各种大数据背后的一些规律了。 B . 分发内容相同,封面图和推存文案也可能不同,形成了“千人千面”的分发机制。 C . 技术探索在文艺创作者的智慧面前井非虚妄,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是大趋势。 D . 大数据无法取代创作,但能为文之创作者提供参考,从而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对比了互联网大数据出现前后人们对数据关注度的变化,为后文的论述张本。 B . 文章重视举例论证,比如对大数据应用场景的介绍中,就分别列举事例加以证明。 C . 文章论证严谨,如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分析了两种截然相反但又都失之偏颇的观点。 D . 文章分析辩证,既强调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不能一切完全依赖大数据。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反映用户面貌并广泛为采买、制作、投资、宣发和播放各个环节提供参考的固定指标,是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量化而成的。 B .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扮演者是大数据依据网友对演员的评价标签,计算演员与候选角色的标签相关性推荐确定的。 C .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显示等新技术无一不在深刻影响文艺发展,但用大数据描绘文艺的难度远高于一般商品。 D . 《中国诗词大会》凭借传达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质感,赢得观众喜爱,但单凭大数据监测,“诗词”并不是热门元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