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一下·聊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文段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于国都市南门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 , 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荆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B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C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D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山,即泰山,又名东岳、岱宗等,为五岳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B . 五帝三王,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朝的君主。 C . 太子,在位君主以法定形式确立的君位继承人,太子所居之处称“东宫”。 D . 咸阳,秦国都城。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一般认为咸阳得名于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B . 文段一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阐明“逐客”对秦国的危害,论证有力。 C . 秦国百姓中有最初说法令不适宜十年后又说法令适宜的,因议论法令而受到了处罚。 D .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富民强。周天子赠送祭肉来表达祝贺、臣服之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