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申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1921-1925年各地农家经济商品化程度(表2)
地区 | 农产物自用和出售部分 | 农家生活资料中自给和购买部分 | |||
自用(%) | 出售(%) | 自给(%) | 购买(%) | ||
中 国 北 部 |
平均 | 55.6 | 44.4 | 74 | 26 |
安徽怀远 | 64.8 | 35.2 | 67.3 | 32.7 | |
河北平乡 | 45.1 | 54.9 | 79.3 | 20.7 | |
河南新乡 | 62.4 | 37.6 | 77.5 | 22.5 | |
山西武乡 | 50.2 | 49.8 | 72.0 | 28.0 | |
中 国 中 东 部 |
平均 | 35 | 65 | 63 | 37 |
安徽未安 | 43.2 | 56.8 | 73.8 | 26.2 | |
福建建江 | 35.5 | 64.5 | 59.6 | 40.4 | |
江苏江宁津化 | 26.3 | 73.7 | 46.2 | 53.6 |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