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上·和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整理好了的箱子

    夏丏尊

    他傍晚从办事的地方回家,见马路上逃难的情形较前几日更厉害了,满载着铺盖箱子的黄包车、汽车、搬场车,衔头接尾地齐向租界方面跑,人行道上一群一群地立着看的人,有的在交头接耳谈着什么,神情慌张得很。

    他自己的里弄门口,也有许多人在忙乱地进出,弄里面还停放着好几辆搬场车子。

    她已在房内整理好了箱子。

    “看来非搬不可了,弄里的人家差不多快要搬空,本来留剩的已没几家,今天上午搬的有十三号、十六号,下午搬的有三号、十九号,方才又有两部车子开进里面来,不知道又是哪几家要搬。你看我们怎样?”

    “搬到哪里去呢?听说黄包车要一块钱一部,汽车要隔夜预订,旅馆又家家客满。倒不如依我的话,听其自然吧。我不相信真个会打仗。”

    “半点钟前王先生特来关照,说他本来也和你一样,不预备搬的,昨天已搬到法租界去了。他有一个亲戚在南京做官,据说这次真要打仗了。他又说,闸北一带今天晚上十二点钟就要开火,叫我们把箱子先搬出几只,人等炮声响了再说。”

    “所以你在整理箱子?我和你没有什么好衣服,这几只箱子值得多少钱呢!”

    “你又来了,‘一•二八’那回也是你不肯先搬,后来光身逃出,弄得替换衫裤都没有,件件要重做,到现在还没有添配舒齐,难道又要……”

    “如果中国政府真个会和人家打仗,我们什么都该牺牲,区区不值钱的几只箱子算什么!恐怕都是些谣言吧。”

    几只整理好了的箱子胡乱地叠在屋角,她悄然对着这几只箱子看。

    搬场汽车啵啵地接连开出以后,弄里面赖以打破黄昏的寂寞的只是晚报的叫卖声。

    晚报用了枣子样的大字列着“×××不日飞京,共赴国难,精诚团结有望”“五全大会(注)开会”等等的标题。

    ……

    他傍晚从办事的地方回家,带来了几种报纸,里面有许多平安的消息,什么“军政部长何应钦声明对日亲善,外交绝不变更”,什么“窦乐安路日兵撤退”,什么“日本总领事声明绝无战事”,什么“市政府禁止搬场”。她见了这些大字标题,一星期来的愁眉为之一松。

    “我的话不错吧,终究是谣言。哪里会打什么仗!”

    “我们幸而不搬,隔壁张家这次搬场,听说花了两三百块钱呢。还有宝山路李家,听说一家在旅馆里困地板,连吃连住要十多块钱一天的开销,家里昨天晚上还着了贼偷。李太太今天到这里,说起来要下泪。都是造谣言的害人。”

    “总之,中国人难做是真的。——这几只箱子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有牺牲的机会呢!”

    几只整理好了的箱子胡乱地叠在屋角,他悄然地对着这几只箱子看。

    打破弄内黄昏的寂寞的仍旧还只有晚报的叫卖声。晚报上用枣子样的大字列着的标题是“日兵云集榆关”。

    (1935年)

    【注释】大会提出此时“到了和平绝望的时期与牺牲的最后关头”。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整理好了的箱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它“见证了”时局的动荡和人物内心的纷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 . 这篇文章,作者自己并不出场,完全站在客观的地位。他所讲的仅仅限在一家,一家的一夫一妇。 C . 前后两半篇各记着一个傍晚时候的情形,形式相同,都从“他”回家叙起,然后写夫妇间的谈话。 D . 通过对周遭情况的附带描写,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当时的纷扰的空气,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E . 这篇文章的语言都是平实的口头语言,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体现出上个世纪初方兴未艾的“白话文”写作潮流。
    2. (2) 两处划线句子所写内容相似,同样是“看”,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 (3) 文章前后两次点明报纸上“用枣子样的大字列着的标题……”,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