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上·南充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其中“君子”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如“君子 义以为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个人修养,都体现出对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肯定与强调。

    ②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君子人格?“君”,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本意是发布命令。“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合称,是对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尊称。“君子”较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除《尚书》外,《易经》《诗经》中也有关于“君子”的记述。在这些典籍中,君子一词已经涉及仁、义、礼等概念,但此时君子还仅仅是一个概念,不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的内涵。完成君子内涵的建构设定其人格特征的是孔子,孔子对君子做了品德、情感、行为甚至生活情态等多方面的界定,赋予君子以近乎完美的人格意义。此后,君子成为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并成为儒家人格修养的目标和道德实践的标准。

    ③君子人格首先表现为内在品德,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在儒家看来,道德自觉主要表现为情感,如孔子所言“仁爱”,孟子所言“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道德情感基础上,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与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君子人格构成的基本条件。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这一点体现在孔子对仁的追求中。《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的道德自觉并非只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

    ④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一种能力。儒家把这种能力称之为中庸或絜矩之道,君子人格中不但有德性认知,还有应对具体事务的能力,保证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所以,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孔子一方面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另一方面又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⑤再次,君子人格表现为境界。君子人格是人生修养所至一定境界的表现,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为提升生命境界提供了空间。君子通过“修己”“安人”的实践功夫,让自然生命逐步纯化为德性生命。

    ⑥可见,儒家的君子人格有三个特点,分别为内在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内外兼修。“内”是注重自我省察,确立道德根本;“外”则是遵循礼仪规范,形成良好品行。内外兼修追求的目标是“知行合一”,所呈现的气象是“文质彬彬”。二是下学上达。《论语·宪问》中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为“反己自修,循环渐进”。“下学”可以不断扩充生命的广度和厚度,为人生意义的显发提供条件。“上达”则是在这一条件基础上,以超越的方式打破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与天地精神的内在统一、儒家的君子人格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以超越的方式提升生命的高度。

    (摘编自冯晨《君子人格与道德实践》)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君”。“君”“子”合称,以示对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尊敬。 B . 孔子完成了君子内涵的建构,设定君子的人格特征并赋予君子完美的人格意义。 C . 孔子认为,仁的道德自觉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 D . 儒家的内外兼修,呈现的气象是“文质彬彬”,追求的目标是“知行合一”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由习近平总书记高频引用“君子”一词,引出何为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论题。 B . 第④段运用例证法,论证了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 C . 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在品德、能力和境界三个方面来论证君子人格的表现,主次分明。 D . 文章基于对君子人格的表现和特点的论述,提出内外兼修和下学上达的道德实践方法。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只要通过研究《易经》《诗经》等文化典籍,就能理解君子和君子人格的内涵。 B . 孔子的“仁爱”和孟子的“四心”是道德自觉的理论提炼,是君子人格形成的基础。 C . 君子人格中德性认知最重要,它能根据现实状况把道德自觉转化为恰当的道德行为。 D . 儒家的君子人格可以帮助人们在道德实践中打破生命的局限,提升生命的高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