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草原不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导致放牧系统单元的草地、畜群、人居关系逐渐失衡,造成草原“生产”“生态”“生活”功能下降,出现草地退化、牧业衰退、牧民返贫等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国家草原自然公园体制建设,需要从人居、草地和畜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来优化放牧系统单元体系,形成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的放牧系统单元优化模式,解决草原不合理管理和利用带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在水热条件较好、草地面积较小但生产力较高的地区的草原自然公园,适于发展家庭牧场或公司化运营的小型牧场定居放牧模式。这种放牧系统单元主要以家庭或小型牧场为单位,以商品的专业化生产为目的,通过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牧民能够拥有一定的牧业生产规模,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这种模式可以突破草地载畜量的束缚,将土地的效益最大化,并且可以将资源配置合理化,使放牧系统单元的草地、畜群、人居趋于最佳化发展。

    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定居放牧模式可以促进形成农业的粮、经、饲三元结构,改善农业和产品的结构性缺陷。在南方农牧交错区,该模式可以利用冬闲田建植超短期栽培草地,使传统的热带、亚热带水稻生产与牧草和草食家畜生产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光能转化率,丰富产品多样性,提高经济效益。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土地潜力,发展家庭牧场或小型牧场放牧模式,施行精密的划区轮牧,如日粮计或小时计的划区轮牧,实现草牧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优化,农牧民脱贫致富。

    在草地资源大面积分布但生产力较低的地区(西部荒漠或荒漠草原区)的草原自然公园,适于发展以联户或合作社为单位的现代游牧模式。这种放牧系统单元以规模化、低投入、粗放式的草地畜牧业生产为目的,依据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原则,通过大范围、长距离的人居和家畜迁徙、游牧,维持人居、草地和家畜的时空平衡关系,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草地资源大面积分布且生产力较高的地区(北方温带草原和草甸分布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草原分布区)的草原自然公园,适于发展以合作社或公司化运营的大型牧场为单位的划区轮牧模式。这种放牧系统单元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草地畜牧业生产为目的,不仅可以保证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而且可以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和牧业持续生产双赢。

    (摘编自董世魁《草原自然公园建设促进保护利用协调发展》)

    材料二:

    草原自然公园是指具有较为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特征、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价值,以生态保护和草原科学利用示范为主要目的,兼具生态旅游、科研监测、宣教展示功能的特定区域。

    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草原像皮肤一样覆盖着山川大地,占据了我国约40%的国土面积,发挥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草原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0%生活在草原地区,牧区和半牧区的牧民90%的收入来自草原。另外,当前全国正在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逐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显然,一些重要而敏感的草原生态系统需要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严格保护。

    建设草原自然公园,一要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全面发挥,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二要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制定全国性的草原自然公园发展规划,构建布局合理、类型丰富、建设规范、管理高效、保障有力的草原自然公园体系。涉及草原自然公园周边社区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要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全国不同区域内草原的特点、保护目标及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将自然生态、草原文化、生物多样性、生态体验及合理利用示范等要素融入不同区域的草原自然公园发展。此外,还应按照草原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科学地开展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工作,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

    在草原自然公园的管理上,一定要突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对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草原自然遗迹及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对已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以自然封育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使草原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开展草原巡护、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等活动,杜绝滥垦、滥采、滥挖等破坏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草原植被景观的原生性和完好性。

    草原自然公园需要科学规划,进行禁牧、休牧、轮牧的分区建设,制定草原健康质量标准,发展草畜平衡的放牧模式;要严格监管,在有效保护重要草原生态系统及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草原生态价值商品化,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区,为草原可持续利用、乡村振兴及巩固扶贫成效方面提供示范。

    将科研监测与自然教育相结合。建立生态监测点,长期、连续性地监测生物多样性、有害生物等草原生态状况,以及草原生态旅游影响因素等,掌握、探索草原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演替规律,为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以科普和生态文化展示为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

    (摘编自赵金龙、张丽荣《草原自然公园: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新思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去我国草原管理和利用的方式的不合理导致的后果是草地退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B . 北方农牧交错区和南方农牧交错区,虽都可发展定居放牧模式,但该模式在南方农牧交错区的作用更明显。 C . 建设草原自然公园的区域需要具有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特征和较高的生态保护、合理利用的示范价值。 D . 要想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并且为乡村振兴及巩固扶贫成效提供示范,首先要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优化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放牧系统单元体系时,应从整体出发,不能只考虑人居、草地和畜群中的单个因素。 B . “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原则对草地资源大面积分布但生产力较低地区的草原自然公园建设有借鉴意义。 C . 制定草原自然公园发展规划要以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为基础,这样才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D . 草原生态修复对保持草原植被景观的原生性和完好性有重要作用,其方式主要有自然封育与人工修复两种。
    3. (3) 下列关于建设草原自然公园的价值,材料中没有体现的一项是(   )
      A . 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的需要 B . 是推动中华文明演进的需要 C . 是发挥草原经济效益,进行生态扶贫的需要 D . 是丰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需要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些放牧系统单元?各有什么优势?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