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河流

    潘新日

    河边的民谣都是野生的,和桃花红、梨花白一起,用花朵上的时光喊疼故乡。村子里,年轻人都成了河里的水,随着风四处漂流,都跟着河水走远了。一下子,村庄空了,老人就成了剩下的根,在土做的乡下,顶着最后的果实,用一枚粮食味的野草帖慰藉亲人和自己的晚年。

    我的父亲就是那暴露在地上的沧桑的根,满脸皱纹,历经风霜。他一辈子把自己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们身上,我们丰满起来,他却慢慢干枯成一棵树,干巴巴的,在家里支着。

    我一次次想把父亲像移栽树一样移栽到我们的城市,可他偏偏如门前的那条河流,沿着自己的河道流淌,头也不回。这老头固执得要命。我明白,他这一生注定要变成河底的沙砾,变成沙滩。

    孤寂的乡下,城市的繁华都死在回家的路上,活着的,是父亲一样的河流和庄稼。它们繁盛,它们衰落,一年年演示着一个村庄的兴起和衰落。

    农忙的时候,父亲佝偻着身子,在田间劳作。他割麦、插秧、收稻、种菜,用一生的劲儿把自己长到庄稼地里,越老,越是保持着劳动的姿势。稻子、麦子都直起了腰身,他的腰却弯了下去。

    变形的骨头是他对弯曲河流的模仿。这辈子,他的青春、豪迈和坚挺早交给了河岸,交给了土地,交给了我们。弯着的腰,是对大地和河流最大的敬畏。

    本来,我们也应该和父亲一样,一辈子圈养在田地里,但我们早已厌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模式,拼命地从父亲身边挣脱和逃离,把父亲的庄稼和河流远远地抛在身后。我们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只有城市里的灯光和车流才能点燃我们的内心。我们留给父亲的,只有村庄和河流,还有一望无际的庄稼和叹息。

    闲不住的父亲,就是灌进水田里的河水,只要有一点空隙就把自己耗进去。不管何时何地,他的每一天、每一根神经、每一条血管都连着河流,他和河水一起奔涌,把思念当作沙沉淀在水底,安静地等待打捞。

    门前的柳树长大了,长高了,父亲却矮了下来。他在用身体建立起内心的精神高地。

    遥远的故乡,父亲在田野里站成一棵树。他的一生很简单,树是他的时钟,河水是他的季节,指引着他的劳作和一日三餐。与土地打交道,河流永远都是庄稼生生世世相伴的情侣,父亲是乡村最老的庄稼。

    离乡的人,总喜欢用河流去丈量一个人的心。河流是一个人精神的闪电,刹那间的光亮可以燃烧每一个人的情怀,照亮每一个人的内心。邻居、父亲、坟地,活着的、死去的,只不过是黄河这条线上的一个小小的标点,小得就像一个沙粒。

    河水静静地流淌,就像外出的人急着归家,各种方言交织在一起,各种清亮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黄河就变得浑浊。在这些迁徙的水珠里,有父亲的眼神,有母亲的泪水,有无数游子纷乱的脚步。当岸边的灯光亮起,好多人的眼眶都是湿的。一盏灯就是一颗心。河流之外,辉煌的万家灯火,都是一个一个用家叠出来的故园。母亲说,走得再远,黄河都会跟在我们的身后,河水牵着大地的衣襟,是最顽皮的小孩。

    我不止一次地拜父亲为河上的王,一年四季在心里默默地朝拜他,敬仰他,把他放在心灵的最高处。然而,父亲更是庄稼的王,他有十万麦子,千万桃花,黄河是他的轿子。他一天一天,不停地用土壤灌洗自己的灵魂。

    他不停地劳作,河流成了他的精神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得就像河水,安静而柔软着。

    可我不愿意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庄稼的王。我的精神世界里有很多山头,每一个山头都绚烂无比,这些充满诱惑的精神栖息地,时常弥漫着花香和朝气。而远方的父亲,他坚守的领地一直不变,整个生命呈现的,只有河流和庄稼。

    我很明白,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要经历很多。像父亲这样的农民,黄土快埋到脖子了,还依然把家乡当作自己的领地,那么虔诚地与土地为伍,他只把自己看作一株庄稼,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开花、结果。即便这样,父亲的内心仍是丰富的,充满希冀的,但他老了,已经不善表达了。这辈子,他的语言都交给了手掌,手掌成了他和植物们交流的桥梁。

    河,是人和庄稼匍匐在水里的血。父亲把它当作亲戚,时常和它坐在一起。水鸟飞过来,支着长腿,把乡下用旧的日子一个个择出来,在水里洗净,也把父亲掉在河里的眼神捞上来,在风里晾干。

    父亲,作为岸边的第一高峰,为我们定位出故乡的坐标,距离再远,我们都不会迷失自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通过对乡村现状的描绘,既突出了乡村空巢老人生活的孤独与伤感,同时也为下文描写父亲做了 B . 父亲的一生既是忙碌的,又是简单的,他不停地劳作,生命中呈现的只有河流与庄稼,对此,“我”既有褒奖,也有批评。 C . 父亲的生活与河水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河水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很重,它照亮了父亲的内心,也寄寓着父亲的精神世界。 D . 文章写岸边灯光亮起时好多人的眼眶都是湿的和河流之外万家灯火的场景,意在借灯火的意象表明人们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丰满起来”与“他却慢慢干枯成一棵树”形成对比,体现了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B . 文章写父亲不肯跟“我”到城市生活时,用词形象生动,“移栽”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父亲的固执。 C . 文中写“稻子、麦子都直起了腰身”“门前的柳树长大了,长高了”,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反衬父亲的勤劳与付出。 D . 文章语言既灵动飘逸,意蕴悠长,又富有哲理性,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强化了情感表达。
    3. (3) 文中写“我们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妙处?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