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一上·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节选)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逝矣。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

    注:①曹操与桥玄为挚友。桥玄死后,曹操经过桥玄的故乡,遣使致祭,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莫消长也                 卒:终究      B . 洗盏酌                      更:再 C . 月落庭空影长               许:如此的     D . 卷而哭失声                 废:废置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叶叶累之                  目遇之成色                 B . 少纵逝矣                  物与我皆无尽也             C . 与可教予如此              苟非吾所有        D . 与可是日其妻游谷中        客亦知夫水月乎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B . “画竹”是乙文的线索,通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C . 乙文第二段叙写了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引起的笑谈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 D . 甲、乙文段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分别展示了苏轼在面对朋友时的旷达乐观和风趣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4. (4) 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5. (5)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