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21-03-11 浏览次数:1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头(chàn)   荒(wú)      普山(tuó)     窸窸窣(sū) B . 藏(yùn)    背(jǐ)      着脸(bēng)    混混沌(dùn) C . (zhuō)   扶(yē)      赤裸(luǒ)     含情脉脉(mò) D . (qiǎ)    笔(chuán)   老树(bǎi)     残羹冷(zhì)
  • 2. 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   )
    A .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洒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 B . 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牒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着那炷香快些焚尽可以分摊这些东西。 C . 我在,就是绝望中的天籁;我在,就是破釜沉舟,是披荆斩棘,是一诺千金,是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越千山万壑也要与你共一个更美的春天。 D . “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称作凡学。这种话语模式先仰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
  • 3. 依次填入下列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畔,东可观  ▲   , 西可看湖山林木,南可望钟亭落霞,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  ▲  。在未名湖东南有一座宝塔,曾命名“博雅塔”。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设计者却有独具匠心的安排,让人在校园内外不同角度处处都能欣赏到它美丽的身影。塔,作为校园供水不可缺少的建筑物,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  ▲  。而这个水塔则利用制高地形,化不利为有利,成为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高度统一的杰作。顺螺旋梯向上,可直达塔顶,北京西山秀色尽收眼底,令人  ▲ 

    A . 湖光塔影    诗情画意    大煞风景    心旷神怡 B . 湖光塔影    勃勃生机    风景不殊    心旷神怡 C . 湖光山色    勃勃生机    大煞风景    胸怀大度 D . 湖光山色    诗情画意    风景不殊    胸怀大度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田铺大塆发扬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在中国传统村落的基础上,以“创客小镇”为主题,把创新创意融入美丽山水,打造了数家特色小店。 B . 3D人脸识别技术,一举攻破了被口罩遮挡住面孔时无法识别出身份,不仅有效降低了感染的风险,也大大提升了人脸识别的准确率。 C . 疫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威胁,中国之所以在抗疫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指导准则。 D . 令人欣喜的是,从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来看,全球排名前四的企业有一半来自中国,可见国产手机在全球市场的增长势头仍然增加。
  •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远远望去,美术馆造型如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盒子堆叠交错,富于现代的几何感;外观黑白相映,  ▲    ▲   ,   ▲    。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一印象,似乎预示着这座美术馆将助力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①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     ②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    ③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

    A . ②③① B . ①②③ C . ③①② D . ②①③
  • 6.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 . 《劝学》中荀子认为,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并无不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B .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章第一段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有积极意义。 C . 《拿来主义》一文,阐明了理性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中“鱼翅”是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是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 D . 《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 7. 7.请你依据《乡土中国》的论述,想象并描写一个具有典型“乡土气”的乡村。

    要求:①出现人物。②要有细节描写。③聚焦一个场景,突出一个特征。18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人情往来渗透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常常被当作一种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资源进行互换。人情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的,并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反反复复,使得这种人情交换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村民之间依赖这种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使乡土村民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及其极端重要性。虽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们的交往行为依旧按照人情的规则在互惠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交往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交换成分却在逐渐增加。费孝通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人和人之间单靠人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

    (摘编自刘青《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变迁》,有删改)

    材料二:

    图1 过年开销大头主要在哪方面?   

              

    图2 春节花费有没有给你带来压力?

    (摘编来自罗芳菲《过个年预计花多少钱?人情支出成最大花费》)

    材料三:

    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依靠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于彼此熟识,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地调和或者说超脱于这些纷争之中。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摘编自魏韬《白鹿原:失落的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四: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宗法传统的社会,人们生活在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教规范网络中,根本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独立的人格。“梁漱溟在把中国的社会系统同西方的社会系统进行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的,也不是社会本位的,而是关系本位的。”(《金耀基自选集》)其中关系本位其实就是家族本位、集体本位。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洪流之中,从而无法产生以个人独立、社会自主为基础的契约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契约主要是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起作用,因其领域狭小不可能对整个社会关系发生全局性影响。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成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的是“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规律。但由于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当前只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只重视契约的微观分析而不重视契约的宏观研究。由此可看出中国市民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完整性。

    (摘选自龚玉伟《析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人情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我国的传统社会规范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B . 传统的充满亲情和温情的走亲访友逐渐与经济利益挂钩,这反映出市场经济对人情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C . 人情支出在过年开销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这让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感到有经济压力,但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D . 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对春节开销感到有压力,说明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春节消费能力并未达到应有的平衡状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村民之间依赖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反反复复进行的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 B . 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乡土社会的相对封闭的性质,乡村社会依靠乡情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 C . 在中国社会系统中个人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洪流之中,从而无法产生学契约文化。 D . 由于契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只重视私人契约,只重视契约的微观分析而不重视契约的宏观网研究。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也使得社会关系变得理性化、功利化,逐渐改变了人们交往的行为规则。 B . 随着经济利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逢年过节请客送礼不可避免地成为维系人情往来的必要行为。 C .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意味着维系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乡情纽带已经受到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D . 人们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是数千年遵循“三纲五常”的结果,这决定了传统社会规范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访   草     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此时我活在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可是一如家里虽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寻。我说寻萧。小学生笑着说:“搬家了。”我问:“搬哪里去了?”小学生说:“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啊,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了——而且雨季也过去了。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田野里的草,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晓得吗?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又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看着可能复苏了。

    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出它的名字。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孤独过。我所谓孤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         (有删改)

    1. (1) 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2. (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 (3) 文中看似普通的草有哪些实用价值和精神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 (4)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u></u>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节选)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逝矣。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

    注:①曹操与桥玄为挚友。桥玄死后,曹操经过桥玄的故乡,遣使致祭,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莫消长也                 卒:终究      B . 洗盏酌                      更:再 C . 月落庭空影长               许:如此的     D . 卷而哭失声                 废:废置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叶叶累之                  目遇之成色                 B . 少纵逝矣                  物与我皆无尽也             C . 与可教予如此              苟非吾所有        D . 与可是日其妻游谷中        客亦知夫水月乎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B . “画竹”是乙文的线索,通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C . 乙文第二段叙写了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引起的笑谈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 D . 甲、乙文段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分别展示了苏轼在面对朋友时的旷达乐观和风趣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4. (4) 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5. (5)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 11.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下题。

    双调 蟾宫曲

        【元】阿鲁威①

        动高吟楚客秋风,故国山河,水落江空。断送离愁,江南烟雨。杳杳孤鸿。依旧向邯郸道中,问居胥今有谁封?何日论文,渭北春天,日暮江东。

    【注】①阿鲁威:蒙古族人,曾任南剑(今福建南平)太守。此曲是赴任南剑太守时,途中所作。②邯郸道:典出自“黄梁梦”故事,喻指求取功名的道路。

    1. (1) 这首元曲有多处用典,其中“问居胥今有谁封?”化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一句。
    2. (2) 简要分析作者在曲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      ▲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2.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 (3) 举酒属客,     ▲           ▲        。     (苏轼《赤壁赋》)
    4. (4) 日上,正赤如丹,        ▲          。   (姚鼐《登泰山记》)
    5. (5)      ▲         , 飞星传恨,         ▲     。 (秦观《鹊桥仙》)
四、作文 (6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已经过去,在这平凡又特殊的一年中,我们有欢笑,也有悲伤;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感动,亦有震撼……回顾2020年,对成长中的你而言,一定有着特别的意义;思考这一年你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也将成为你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请你以“2020年,我在成长”为题,追溯自己这一年的生活历程,截取一个或几个感受较为深切的片段,写一篇记叙文,反映自己的成长与思考。

    要求:①文体为记叙文;②不少于8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