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时间 | 事件 | 创办人 | 备注 |
1839年 | 马礼逊学堂 | 传教士马礼逊 | 澳门 |
1843年 | 英华学院 | 传教士爱礼逊 | 从印尼迁至香港 |
1844年 | 宁波女塾 | 传教士爱尔德赛 | 宁波 |
1861年 | 京师同文馆 | 恭亲王奕 | 北京 |
1864年 | 广州同文馆 | 谈文和 | 广州 |
1898年 | 京师大学堂 | 张百熙等 | 北京 |
1903年 | 《奏定学堂章程》 | 张之洞等 | 建立初等、高等学堂的教育体系 |
材料二: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材料三: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赓续文化,弦歌不辍……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832名从军的英雄……无论是投笔从戎走上抗战前线,还是在校园继续刻苦学习,都是一种爱国……
——中国教育报《西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