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国家 |
城市 |
排名 |
综合指数(100=理想) |
社会稳定 |
医疗保健 |
文化与环境 |
教育 |
基础设施 |
澳大利亚 |
墨尔本 |
1 |
97.5 |
95 |
100 |
95.1 |
100 |
100 |
奥地利 |
维也纳 |
2 |
97.4 |
95 |
100 |
94.4 |
100 |
100 |
加拿大 |
温哥华 |
3 |
97.3 |
95 |
100 |
100 |
100 |
92.9 |
加拿大 |
多伦多 |
4 |
97.2 |
100 |
100 |
97.2 |
100 |
89.3 |
澳大利亚 |
阿德莱德 |
5 |
96.6 |
95 |
100 |
94.2 |
100 |
96.4 |
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2:
评价类型 |
评价对象 |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
综合评价 |
城市宜居指数 |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
分要素评价 |
城市安全性 |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厦门、苏州 |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 |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昆明、沈阳 |
|
自然环境宜人性 |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威海、厦门 |
|
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武汉、苏州 |
|
交通便捷性 |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明、南京、长春 |
|
环境健康性 |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木齐、昆明、深圳 |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