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汉服其实是一大类衣饰的统称。目前,汉服的形制被归类为“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和“襦裙制”四大基本类别。“衣裳制”最为古老,即是上衣下裳分裁,圈内认为起于黄帝尧舜,延续至明代,不限男女。“深衣”形成于周代,是衣裳分裁之后又在腰部缝缀在一起,这又分为“曲裾”和“直裾”两大类,依然不限男女。“袍服”诞生于隋唐,明显区别于深衣,是上下无缝衔接为一体,分出了圆领袍、褙子、长衫、直缀、道袍、僧衣等多个种类,在宋明两代流行。“襦裙”本质依然是上衣下裳,发展到汉代之后特指为女性的短衣长裙,之后衍生出了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等款式。而汉服的审美和款式随着复兴运动,在近年不断加入时尚花纹元素,在这些基础形制上又有着巨大、丰富的变化。
(摘编自毛翊君《汉服:审美、生意和身份认同》,《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12月2日)
材料二:
1月2日,来自广东省各地及省外的750名汉服爱好者齐聚番禺,共庆新年。该活动上,设有传统文化集市、汉服社团报告、晚会表演等,90后汉服爱好者纷纷表示,“汉服很美,穿上很开心”。1月4日至5日,首届“南国汉服嘉年华”在广州举办,来自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省区众多汉服协会组织与爱好者共同展示汉服之美。现场随处可见两位身穿汉服的“同袍”相遇,双手合拢作揖,轻轻点头致意,并互道一声问候。“其实穿汉服就是一种自我表达”,辰海资本合伙人陈悦天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现在穿衣服早就不只是为了保暖,年轻人期望通过衣服去实现一定的自我表达,汉服是典型的自我表达类产品。它代表‘我是这个人群的一员,我的审美与品味是这个样子,以及我与其他人的不同’。”
穿着汉服等传统服饰,是不少年轻人眼里的古风时尚。“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近些年古风逐渐被大众了解、接受并喜爱,表现形式包括音乐、服饰、诗词、图画、建筑等方面。古风文化作为一个圈层文化,尤其在年轻人中间有较大的吸引力。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可看出,汉服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
(摘编自莫斯其格《汉服,会成为你的日常吗?》,《广州日报》2020年1月8日)
材料三:
2019年汉服消费者购买汉服的动机分布图
2019年汉服消费者购买汉服的价格分布情况图
(摘编自艾媒报告《2019-2021中国汉服产业数据调查、用户画像及前景分析报告》)
材料四:
据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报道,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汉服资讯数据显示,70%以上的接受调查者拥有2套以上汉服。且对比以往数据,汉服的拥有率和拥有度还在不断上升。汉服火爆的同时,其背后的问题也要小心。汉服在线上原创店上新之后,往往有许多山寨店抄袭其款式,山寨店通过更低的价格取胜。尽管原创店家会采取举报等措施维权,但收效甚微。不少汉服商家实行“预订”制度,由于汉服制作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制作工期较长,在购买过程中,商家会要求消费者先支付部分订金,并约定缴纳尾款、交付货物的时间,但有消费者在等待过程中会提出退款要求,这给不少商家带来了困扰。购买汉服的群体中,还存在正统汉服对改良汉服的“鄙视”,宋明服饰对魏晋服饰、唐服饰的“鄙视”。小众服饰市场的特点之一是其衍生出了庞大的二手交易市场,但高度C2C(customer to customer,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的市场很难从监管层面规范,滋生了不少交易骗局。近几年来,汉服销量翻升,但服饰的生产批次和数量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店家为了赶工,就很容易出现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购买汉服还存在“翻车”的风险。
(摘编自任娇等《一件汉服带动的商机与文化流行》,《新京报》2019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