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神农
①袁隆平以“立志学农”的方式,推开了他的生命之门。湘西深山地带的安江农校,渐渐地将袁隆平熏陶出了一种庄稼味儿。湘西的大地接纳了他,湘西的庄稼人接纳了他。
②他带领学生们在稻田里搞试验,总是身先士卒。每每来到稻田里,他总是弯下腰来,将鞋子扔到一边,脱下袜子,挽起裤脚,赤足踏田。脚板与泥土的摩挲,使他感到非常惬意,稻田里的那种芳香的气息,也使他陶醉。他赤脚在稻田里插秧、薅草,以自己的肢体与土地交流,用自己的肢体揣度水田的深浅和红土壤的松粘。当年人们大多使用农家肥,脏是脏了些,可是这个自幼在大城市里长大的知识分子,硬是不怕脏。袁隆平就是这样心甘情愿地与土地相厮守。他热爱土地,土地也以丰厚的果实加倍回报于他。
③太阳火辣辣地悬在当空,忙了半晌的农民懒懒地来到榕树阴下,袒胸露背,汗水淋漓,躺在青石板上,凉风习习吹来,好不惬意!此时的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袁老师,该歇息了!”善良的农民呼叫着。“袁老师,快过来抽袋烟吧!”已经将烟丝装好烟袋的农民!大声招呼着。袁隆平这才走近大榕树,坐在青石板上,从农民手里接过了烟袋,默默地、大口大口地抽起来。微风从沅水河对面吹来,挟裏着凉冰冰的水汽,汗淋淋的身子,顿时干爽了许多。每每与农民并肩坐在田头,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④一位作家曾说过:“学者与平民之间,隔着一片苍翠的原野,如果学者越过这片原野,他就会变成一个圣贤。”就是从这个起点出发,袁隆平日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圣贤”。
⑤在他看来,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就是,非就是非,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总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追求智慧的生活,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会怀疑权威乃至教义。
⑥1960年春天,袁隆平在他那半亩试验田里,把稻种播下去。几天以后秧苗出水了,绿莹莹,嫩生生的,向他伸展着一只只嫩绿的小手,可爱极了。他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而后为它们一个个安家,目睹着它们拔节、抽穗,由嫩绿而变为深绿……他认真地观察着每一株 水稻的成长。一次偶然的发现,使得他的眼前为之一亮——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俏丽而挺拔的株形,手掌般的稻穗,那样鲜活地呈现在他的眼前,它像是拥挤的生命中的一位巍然挺立的俊美少年!
⑦“啊,那正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啊!”这一判断在他脑海中确定下来以后,他便开始对那些变异的植株进行仔细的调查:高的、短的,早熟的晚熟……一株一株地记载,反复地统计运算,证明这“杂种第一代”完全符合孟德尔学说的分离规律。不久,袁隆平设计的一整套培育人工杂交稻的方案诞生了!
⑧从此,“杂交水稻”这个概念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⑨从此,美国哈佛大学的教科书《遗传学原理》将在袁隆平的手下改写;某些遗传学权威的结论,也将在袁隆平的挑战面前,不得不重新加以修改。
(选自《袁隆平传》第六章,有删改。)
判断→→统计、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