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下·乐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7编加附则、84章、1260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以下简称为民法典草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首次亮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也是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2017年制定的民法总则“合体”后,首次以完整版的形式呈现。

    ②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编纂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法学家的梦想。如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实现这个梦想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事立法以婚姻法为开篇,开启了全新的进程。改革开放后,以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的制定为标志,我国民事立法速度加快、种类完善、科学有效。在法治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法治经验,编纂民法典应当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比如,民法总则是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如今又与民法典各分编“合体”,并做适当调整;继承编,保留了父母作为第一顺位的法定继承人,同时,对近年来新出现的打印遗嘱的效力做出界定。可以说,民法典草案处处彰显着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④法律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必然反映着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天,我国编纂民法典,与19世纪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编纂有着显著不同。在21世纪编纂民法典,必须回应这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给隐私保护带来的冲击、用法治手段应对高风险社会带来的侵权威胁,等等。可以看到,从民法典草案规定履行合同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到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再到制定高空坠物侵权责任分摊规则等,民法典草案努力回应时代需要,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⑤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既是生活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因其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的广泛性,必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彰显着这个民族鲜明的精神特质。翻看民法典草案,大到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到强调禁止高利放贷;从抽象地规定公序良俗,到具体地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草案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

    ⑥编纂民法典,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民事权利法定化、具体化。在民法典草案中,不仅有传统的财产权、人身权,还有新兴的人格权;不仅对权利的具体内容做出规定,而且对权利遭受侵害时如何救济提出方案。在民法典草案中,很容易读到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对个体尊严的维护。对个体发展的保障。

    ⑦目前,民法典草案正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全社会关心关注民法典编纂,积极为编纂民法典建言献策,我们就一定能如期完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民法典编纂任务,形成一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体现时代特点、凝聚民族精神的法典。

    (摘编自徐隽《编纂凝聚中国智慧的民法典》,2020年1月7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法典草案包括7编加附则、84章、1260条,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B . 民法典草案仍将父母作为第一顺位的法定继承人,但否定了打印遗嘱的效力。 C . 民法典草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D . 民法典草案对权利受损时如何救济提出了具体化方案,这是对个体发展的有力保障。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论证结构呈现递进结构形式,内容上介绍了民法典草案的主要特征。 B . 第③段中列举继承编,是为了彰显民法典草案继承发展、守正创新的特点。 C . 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民法典草案关注当下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D . 文章在结尾处对民法典草案的未来以及民法典的定位表达了展望和期许。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法典草案是各分编草案和2017年的民法通则的“合体”,首次以完整版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B . 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制定高空坠物侵权责任分摊规则是时代需要,是民法典草案所特有的。 C . 民法典草案取消了对公序良俗的抽象规定,变成了具体的规定,如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以及禁止高利放贷。 D . 民法典草案正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引起了全社会关心关注,我国必将完成民法典编纂任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