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天下”一词的记载,周朝时把周天子统治的区域内称为“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赋予“天下”以道德内涵。秦汉之前,“国家”一词主要是指天子之国或诸侯之国;从秦汉起一直到清朝后期,“国家”一般多指封建王朝或代表王朝的中央政府。这种传统的“天下观”包含了中国是天下中心的空间概念和文化意涵,其核心内容是,中央王朝是礼仪之邦,周边的少数民族区域是蛮夷之地,居于文明中央的王朝对四夷有文明教化的责任,体现出一定的等级和尊卑思想。这种天下观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而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或接受,是以华夏文明教化四夷、以德服人观念的反映。

    ——摘编自孔亭《清末知识分子“天下观”向民族国家观的转变》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以中国“天下观”为基础建构出的“世界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天朝思想家们的“天下”式的空间想象开始发生动摇。就近代中国来说,民族意识的普遍萌发始于甲午战败后,一些国人逐渐萌发民族意识,使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中西思想的交融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提出了国内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主张,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开始被普通大众了解并接受;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推动中国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向新的高潮。

    ——摘编自唐建兵《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与走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