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9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 1.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期中)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 . 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 . 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 .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 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 2.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相权不断衰减。以下内容的排序符合此观点的是(   )

    ①“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②“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③“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A . ①③② B . ③②① C . ②③① D . ③①②
  • 3.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清初的地方总督与巡抚的职位大多是由满族官员担任,自咸丰、同治开始,汉族官僚担任督抚的比例大大超过满族官僚。地方督抚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出现了督抚专权的局面。清朝政治格局的这一变化起源于(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义和团运动
  • 4. 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士族“转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 )
    A . 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 B . 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 C . 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 D . 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
  • 5.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表1是新中国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统计情况。表中信息佐证了秦汉时期(   )

    表1

    功能

    类型

    出土的比例

    出土较多的地区

    初耕工具

    铁锸、铁犁、铁斧

    61%

    山西、山东

    播种工具

    耧铧

    7%

    河南

    中耕工具

    铁铲、铁锄

    22%

    河南

    收获工具

    铁镰

    10%

    河南

    A . 北方冶铁水平领先全国 B . 黄河流域农耕工具完备 C . 铁犁牛耕技术相当成熟 D . 播种工具生产效率低下
  • 6.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在1919年之前,报刊上的“社会主义”总共只出现了34次,而自1919年开始,“社会主义”的出现次数猛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成为和“社会”一样常用的政治词汇,几乎征服了所有政治流派”。这反映了(   )
    A . 救亡图存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 近代传媒业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D . 政治流派的主张趋同
  • 7.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清末“约定自开”商埠的浪潮中,东北三省共有自开商埠18处。清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握定主权为宗旨”,依“约”将部分应由中外“约定开放”的商埠变成了实际上的“自开”商埠,掌控了这些商埠的“行政、司法和关税”的主权。这表明清政府(   )
    A . 收回了丧失的国家主权 B . 近代外交意识有所增强 C . 主导国家对外开放进程 D . 竭力维护朝贡外交体系
  • 8.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汉高帝(刘邦)以“孝治天下”,推重“孝道”;自惠帝始,西汉天子皆以“孝”为谥,如汉景帝谥为“孝景皇帝”;汉武帝时,以察举“孝”“廉”为进仕门径。这反映出当时(   )
    A . 儒道思想开始走向融合 B . 治国理念继承了法家精神 C . 政治统治借助血缘伦理 D . 察举制影响社会价值观念
  • 9. (2023高二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月考) 16—18世纪,中国的南海地区有“东方地中海”之称,南海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则被各国普遍遵守,世界白银有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 . 农耕文明的发达 B . 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C . 海禁政策的松弛 D . 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 10. (2022高三上·集宁期中) 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   )
    A . 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 . 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 C . 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 D . 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
  • 11.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有学者在解释古代某种制度时认为:司徒选择在中央任职的高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综合他们的家世官位、德才定出“品”和“状”,品分九等,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做的简单评语。这一制度(   )
    A . 继承了两汉乡里品评人物的传统 B . 使选官权力完全被地方州县操纵 C . 以血缘作为官职世代继承的准则 D . 保证了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制内
  • 12.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
    A .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 . 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 . 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 . 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 13. (2024高一上·长沙期中) 殷商时期,盘庚提出“罔不惟民之承保”“式敷民德”;西周时期,文王提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 统治者推行“仁政” B . 儒家民本思想受到重视 C . 宗法观念日益强化 D . 养济保民思想既已出现
  • 14. (2024高一上·广州开学考)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对传统儒家经典重新阐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儒学”体系。譬如:在哲学思想上,引进了进化论,以公羊三世说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在政治思想上,引进了民主观念;在宗教思想上,引入西方基督教的一些形式。康有为此举旨在(   )
    A . 重新构建儒学体系 B . 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C .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D .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15.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图1是“太平天国时期各族人民起义形势”示意图,它反映了(   )

    图1

    A . 清朝统治危机深重 B . 汉族官僚集团崛起 C . 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D . 列强瓜分中国破产
  • 16. (2022高一上·朝阳期中) 程颢认为仁者必须把自己与万物切实的感受融为一体,强调“不须穷索”的直觉体会,只要经过诚敬的修养,就会体验到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之大成。如何体认天理,程颢偏重于(   )
    A . 格物致知 B . 内心感悟 C . 经世致用 D . 知行合一
  • 17. (2023高二下·朝阳月考) 秦朝大兴土木,人口流动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统一王朝的建立 B . 古代疆域基本奠定 C . 行政区划的变革 D . 政府治理能力提高
  • 18. (2022高二下·东莞期中) 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9. (2021高三上·三原月考) 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
    A . 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 . 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 . “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 . 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 20.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西周末年,楚国自称“蛮夷”,如国君熊渠(前886—前877年在位)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后期,楚国以“华夏”自居,如前560年楚国公子子囊有“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 B . 政治治理体系的转型 C . 传统宗法观念的解体 D . 文化交流融合的加强
  • 21.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标语口号作为宣传思想、引导行为的工具,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下图为193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中提出的标语口号。该口号的提出意在(   )

    A . 以斗争求团结维护全民族抗扫大局 B . 回击国民党内汪伪集团的投降活动 C . 表达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D . 调整军事斗争策略以适应形势变化
  • 22.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唐代谏官工作形式多样,负责谏正皇帝及中央政策。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白居易就做过左拾遗,当时讽喻诗也具有谏言性质。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 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开明 B . 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C . 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 D . 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
  • 23. (2021高三上·河北开学考) 近代以来,我国蚕丝业中的投机行为严重。以上海为例,大量缫丝者在打算从事生产时,只是向厂主租赁车间与设备,有时还租用商标、戳记。由于租期很短,缫丝者对自己购买机器、厂房不感兴趣。该现象会导致(   )
    A . 民族资本主义急剧衰落 B . 蚕丝业对外竞争力下降 C . 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 小农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 24.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
    A . 经济控制逐步弱化 B . 传统义利观念废弛 C . 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 . 抑商政策未能实施
  • 25.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福建布政使徐继畲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这本书( )
    A .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B . 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正式摆脱了传统的华夷观 C . 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D . 是中国封建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世界地理著作
  • 26.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1928年,中共中央指出:“三民主义现在完全变成为反辛亥革命的旗帜。”到了1937年,中共“主张恢复孙先生的三民主义,继续孙先生革命的精神”。这种转变表明(   )
    A . 中共对革命性质开始有了科学的论断 B .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阶段走向了成熟 C . 中共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了政策 D . 孙中山的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 27.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下图为唐代卷草纹,该纹在魏晋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忍冬纹演变而成。忍冬纹花卉形态消瘦、清朗,纹样简单,单纯质朴,而唐卷草纹多与牡丹、石榴、凤凰等动植物纹样灵活组合,变得雍容华丽。这一变化(   )

    图2

    A . 体现唐文化兼收创新的特征 B . 突显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深入 C . 源自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D . 说明物种丰富决定艺术形式
  • 28.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于元朝(   )
    A . 中央放弃郡县制度 B .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C . 蒙古贵族掌控政权 D .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 29.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1930年8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央考虑到客观条件业已成熟,认为必须积极准备武汉和南京的暴动,尤其是组织作为决定暴动胜利前提的上海总罢工。”据此可知,当时中共中央(   )
    A . 顺应了中国革命发展形势要求 B .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结合 C . 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地位 D . 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革命模式
  • 30.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周武王克商后,周人视故土为本位的意识强烈,将洛阳称作“东国洛”。周成王迁宅于洛阳后,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一变化(   )
    A . 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 B . 体现了集权体制的确立 C . 反映了关中经济的衰落 D . 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 31. (2021高三上·山东开学考) 明末到清嘉庆年间,江南松江府经过几次政区重组,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这反映了(   )
    A .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基层治理的低效 C . 百姓税赋的沉重 D . 城乡差距的缩小
  • 32.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据《元史·地理志》:“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元朝(   )
    A . 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治理 B . 扩展了国家疆域范围 C . 促进了民族间相互交融与发展 D . 变革了地方行政制度
  • 33.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进行了多次转移。下图所示的转移地点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②③④① D . ③④①②
  • 34.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  )
    A . 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 B . 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      C . 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D . 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
  • 35.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采纳开明绅士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整顿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精简机关,充实军队,充实基层。据此可知精兵简政政策(   )
    A .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B . 推动了民主政权建设 C . 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D . 加快了抗战胜利进程
  • 36.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为解决货币不统一给各解放区之间经贸往来和野战军机动作战带来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首批发行的人民币上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字样。与此相应的背景是(   )
    A . 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 B . 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 C . 战争进入反攻决战阶段 D . 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 37. (2021高三上·莆田月考) “每一场重要的革命都有一个伏尔泰或一个卢梭。”1912年初,纽约《美国书评评论》的一篇文章谈到20世纪初的革命时,将“伏尔泰”和“卢梭”的赞誉给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结合所学判断,作者此举是认为康、梁(   )
    A . 是最先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 B . 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 将“中体西用”的思想付诸实现 D . 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浪潮
  • 38.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汉高祖令诸侯王“立太上皇庙于国都”,后逐渐形成庞大的庙群。然而文、景、武帝阶段,却不再提倡甚至罢郡国庙,至元帝时期,中央政府取得罢郡国庙的彻底胜利。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 立太上皇庙与儒家思想不相符 B . 元帝时汉朝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C . 郡国庙的罢黜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大一统”治理思想得到了强化
  • 39.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1947年,人民艺术家古元创作了两幅版画作品,分别是《焚毁旧地契》和《发新土地证》。这两幅作品能反映(   )
    A . 解放战争时解放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 . 敌后抗日根据地土地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 C . 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 D . 新中国建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 40.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近代以来,为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懈奋斗提出过很多主张。以下观点在提出时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的是(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打倒列强,打倒军阀”             ④“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 非选择题(共两道:41题22分,42题10分)
  • 41.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天下”一词的记载,周朝时把周天子统治的区域内称为“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赋予“天下”以道德内涵。秦汉之前,“国家”一词主要是指天子之国或诸侯之国;从秦汉起一直到清朝后期,“国家”一般多指封建王朝或代表王朝的中央政府。这种传统的“天下观”包含了中国是天下中心的空间概念和文化意涵,其核心内容是,中央王朝是礼仪之邦,周边的少数民族区域是蛮夷之地,居于文明中央的王朝对四夷有文明教化的责任,体现出一定的等级和尊卑思想。这种天下观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而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或接受,是以华夏文明教化四夷、以德服人观念的反映。

    ——摘编自孔亭《清末知识分子“天下观”向民族国家观的转变》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以中国“天下观”为基础建构出的“世界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天朝思想家们的“天下”式的空间想象开始发生动摇。就近代中国来说,民族意识的普遍萌发始于甲午战败后,一些国人逐渐萌发民族意识,使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中西思想的交融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提出了国内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主张,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开始被普通大众了解并接受;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推动中国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向新的高潮。

    ——摘编自唐建兵《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与走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42. (2021高二下·长春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宋代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

    参知政事、话本、通判、张载、交子、市坊、岁币、苏轼、夜市、市舶司、榷场、党争、佃户、沈括、转运使、李清照、糊名法、天子门生、景德镇、活字印刷术、占城稻、禁军、指南针、澶渊之盟、青苗法、王小波起义、米芾、《武经总要》等。

    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有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三、选修题(任选一道作答)
  • 43.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沿袭明制,从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征收漕粮经运河运往京仓和通州。清政府设漕运总督(驻淮安)和各省粮储道管理漕运事务,并委任专职同知、通判负责监兑、押运。河运有严重的弊病:运道畅通没有保障,运河有时因水浅无法行船。1824年,江苏高堰运河漫口,河道浅阻,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建议漕粮海运,得到两江总督琦善、江苏巡抚陶澍和布政使贺长龄的支持。1826年,将江苏五个地区的漕粮由上海海运至天津,然后用剥船运抵通州和京仓,这是清代首次办理漕粮海运。道光末年,清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再次筹议漕粮海运。经两江总督李星沅、江苏巡抚陆建瀛等奏准,1848年将苏、松、太二府一州的漕粮改为海运。咸丰初年,江苏常州、镇江和浙江的漕粮也先后改为海运。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决口,运道阻隔。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承担漕粮海运。经李鸿章奏准,江北地区的漕粮也开始办理海运。此外,江西、湖北、湖南有时也将部分漕粮经长江运抵上海,海运北上。

    ——摘编自黎仁凯等主编《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改革进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漕粮海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漕粮海运的影响。
  • 44.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世称贾生。其生平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中均有记载。

    材料一

    谊年二十余,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当更秦之法,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于是天子(汉文帝)后亦疏之。……后岁余,贾生征见,拜为梁怀王太傅。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宜改正朔,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于是天子(汉文帝)后亦疏之。……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文帝思贾生之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乃分齐为六国。

    ——班固《汉书·贾谊传》

    1. (1) 概括两则史料记载内容的异同。
    2. (2) 简要分析两则史料对同一历史事件记载不同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