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上·焦作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古罗马人在竞技场上兴致勃勃地观看人与兽斗、人与人生死之争时,西周的中国人就已经把这类争斗行为冠以“武艺”之称,为之打上了鲜明的“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的美的烙印。这里的“无目的”指动物性的趋利避害,而这里的“合目的”的目的则是指人类文化所趋向的“自然向人的生成”。对这种自然人化的“文化”的大力阐发,是王岗教授研究中国武术时,始终坚持的主题。

    在王岗教授笔下,就纵向的历史发展而言,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是完全同步的,它们都源于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由此就有了马放南山的周人所发明的“不争之争”的射艺,有了中国兵学最高总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无上胜义。此外,就横向的理论面而言,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之间亦存在惊人的一致。例如,中国文化讲“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武术亦讲“未曾学艺先学礼”。例如,中国文化倡导尊王抑霸的仁恕之理,中国武术亦视恃强凌弱、好勇斗狠为武家大忌。这一切使王教授相信,中国武术“是和谐文化的产物它是一种智性文化,是审美文化。它提倡技击,但不以战胜对手为荣耀。它强调‘动力’,但更追求‘技巧’”。他总结性地断言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是中华民族“活态人文遗产”,“民族身份的标示”,“民族文化的象征”。

    如果说作者如此高抬中国武术,使你认为其在中华文化的理解上有“重武轻文”之嫌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对中国文化深蕴的理解缺乏真正的洞观。中国武术则恰恰是由这种极其发达的功夫传统浇灌出的一朵最美丽的花。虽然就其形式同样离不开打斗攻击而言,它和西方武术别无二致,但就其实质深契“如何作”的功夫而言,它却显属中国文化而无疑。

    中国式术更多强调的是“道德”的“德”而非“规矩”的“理”,中国武术大师无一不视“尊德性”为制胜之谛。舍此,我们就难以理解中国兵法提出“德行者,兵之厚积也”;我们就难以理解为何以悟道修德为旨的少林禅宗,最终走向了“禅武合一”。看来“少林武术”代表中国文化率先走向世界,并非偶然,因为它恰恰为我们雄辩地说明了“中国功夫”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王岗教授在著作中,不仅阐述了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和肯定,还看到了中国武术发展现状危机。在他看来,随着“文化立国”理念的确立,中国武术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在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及一些国人较为功利的追求下,中国武术正在削足适履地适应西方体育文化,丧失了很多中国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

    因此,借用现代武术家邱丕相的话说:“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术当作体育项目已远远不够。应当把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粘力和文化价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对人类的发展有新贡献。”

    (摘编自张再林《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赞礼》)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早期对争斗行为的命名,能够说明中西的武术都已显出了“自然向人的生成”性。 B . 我国古人对射艺的定性和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法的总结,都折射出了对战争的反思。 C .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是“民族身份的标示”,这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D . 中国武术大师都视“尊德性”为制胜的法宝,所以中国武术强调“德”而不强调“理”。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由古罗马人的观斗行为引出“武艺”一词,进而引出了本文的论证对象——中国武术。 B . 文章先对中国的武术文化进行了高度的礼赞,最后谈到它的危机,论证辩证客观,有针对性。 C . 文章从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理论角度,论证了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间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D . 文章除对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还将中国武术和西方武术进行了对比论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武术视恃强凌弱为武家大忌和中国文化尊王抑霸的仁恕之理是相通的体现了武术的“和谐”。 B . 中国武术虽强调以技艺来攻击对方,但交流时不以战胜对手为荣耀的武术理念却有着其智性的一面。 C . “少林武术”代表中国文化率先走向世界,说明中国功夫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D . 王岗教授在著作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本文也借此强调中国武术的“文化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