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东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阳光

    董改正

    ①父亲不怕晒。无论怎样的毒日头,只要事情没有做完,他都顶着日头,继续干自己的活。不但不忌惮,不但绝无不适感,不但不会中暑,而且越晒越精神。

    ②今年立秋当日,下了一场透透的雨,气温一下子降下来。似乎“立秋”是道门,过了门槛,季节的身份就变了。

    ③我一边感叹气候反常,一边找秋衣。父亲站在廊下,看着秋雨绵绵的田野山岗,说,别慌着收短衣裤,至少还要穿二十来天呢!

    ④“立秋前后两重天。”父亲总是这样说。他笃信这个祖宗的农谚,无条件地恪守。无论如何,晚稻秧必须在立秋前插到田里,迟一天都不行。他说立秋那天的太阳就像泡茶的开水,如果水温不够,这杯茶就废了。

    ⑤有一年大旱,水塘让村里的大户弄成了干塘。一块大田早已犁好了,干巴巴地等待着雨水。立秋那天傍晚,父亲翘首望着满天看似要带来豪雨的乌云,期待最后的雨水,但那么浓厚的云,竟然忽地被天风吹散。天气忽然晴好,云白天蓝。我们一家五口都站在干得动一下就尘土飞扬的“水田”里,兄妹仨茫然地看着母亲,母亲看着父亲,父亲低下头来。

    ⑥父亲说,种红豆吧。他恋恋不舍地看着即将西坠的夕阳,满是遗憾和不甘。

    ⑦不等两天了吗?母亲还是想插上秧。

    ⑧照不到立秋的太阳,还能有收成吗?父亲瞪眼道。

    ⑨可是你明明盼雨的。弟弟小声嘀咕。

    ⑩盼雨是为了把秧插下去,雨里面也有阳光!父亲不讲理了,大声呵斥着。

    ⑪从稻田变为豆地,得整畦,再点坑、点豆、点草木灰,再用角锄壅土掩好,已是深夜。大月亮脸盆一样,悬在河中间,黄得晃眼,月光干净得可以洗脸。各种秋虫,在漫山遍野的每一个孔穴石缝里唱着。

    ⑫“快到子时了吧?”父亲自言自语。见我们都打着哈欠,他说,你们都回去吧,它们都能晒到明天的太阳了。

    ⑬那天晚上,父亲母亲在月光下点豆,我带着弟弟妹妹沿着月色成河的村路回家。这个夜晚永远印在我的记忆里。

    ⑭你还记得那个点豆子的晚上吗?我问。

    ⑮记得,我们家的豆子就是比别人家的好,我们是在立秋那天点好的,比人家多晒几个日头。

    ⑯其实这不是事实,子时一过,已是第二天了,但我没有反驳他。

    ⑰“这天,还是要热的,至少要热半个多月。”

    ⑱“怎么看出来的?”

    ⑲“这天下成万上亿亩的稻田里,稻子都差最后一把火了,要是一直阴雨,那可怎么办?”

    ⑳父亲的逻辑显然是靠不住的,他人格化了“天”。

    ㉑“没有立秋后一直阴雨,然后歉收的情况?”这句话我没有问出口,说出口的是:“我看稻子都勾头了,就是阴着,也能干爽硬实吧?”

    ㉒“就差最后一把火了。稻壳里大半是浆水呢。阴干的衣服一股泔水味,何况稻子?”

    ㉓关于立秋后,阴雨、气温低,因而收成差的记忆,父亲一定是有的,只是他不愿意去想罢了。他心思简单得像个孩子,倒下就能鼾声如雷,睡眠时间能达到十个小时,但是这几天他忧心忡忡,失眠了。

    ㉔回城后的第三天,一大早就接到父亲的电话。

    你出门看看!大太阳!我看了天气预告,今天三十度!明天三十二度!后天三十六度!这死天气,要热死人呢!

    ㉖听父亲的口气,仿佛他是夸父,太阳是他追回来的一般。

    ㉗我拉开窗帘,万道金光射进来。

    ㉘我的眼前仿佛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 (1) 文中的父亲跟下面课文中的哪位父亲形象最贴近?请作出判断,并分别结合上文和课文内容阐述两者的相似之处。(至少两点)

      备选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台阶》(李森祥)/《背影》(朱自清)

    2. (2) 第⑤~⑬段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3. (3) 从修辞角度品味第⑪段画线语句表达的妙处。

      大月亮脸盆一样,悬在河中间,黄得晃眼,月光干净得可以洗脸。各种秋虫,在漫山遍野的每一个孔穴石缝里唱着。

    4. (4) 如果让你来朗读第㉕段,你觉得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请结合上下文阐述。
    5. (5) 结合语境,展开联想想象,在第㉘段横线处续写几句话,为文章添加一个合适的结尾。要求:所写文字契合前文内容,至少使用一种人物描写方法 , 100字以内。

      我的眼前仿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