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下·黔西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代儒学在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强与寻求世界话语权的境域中开始走向复兴。但是,学界关于儒学何以“复兴”、如何“在场”等问题争论不休,成为当下儒学发展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儒学的复兴并不是简单的儒学“进场”,因为儒学在诞生之后,从未真正离开这片由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构成的中国社会“大舞台”。但确有在某一时段因复杂社会因素的缘故,儒学的价值与意义被遮蔽或弱化,处于边缘化状态。当代,全球化和飞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中国社会生活样态的剧烈转变,这种转变也为儒学复兴创造了契机。当然,儒学要真正实现复兴仅有现实性是不够的,其自身还必须具有复兴的可能性,这主要体现在儒学的理论特质和内在圆融性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从理论特质上看,儒学将礼义作为做人的道德标准,将君子作为人格追求的理想标杆,以修齐治平作为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这些思想可以为当代国人处理市场经济中的各类关系、化解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构筑精神家园提供有效指导。从内在圆融性上看,儒学专注于现实生活的入世品性,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教化理念,使儒学中的优秀思想资源与主流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而儒学“和而不同”“以德服天下”“协和万邦”等思想则是当今中国倡导的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源头之一。

    在近年来的儒学复兴争论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化”误区。一是以狭隘民族主义的心态“全盘肯定”儒学的“原教旨主义”倾向,二是以盲目崇拜西方的心态“全盘否定”儒学的“自由主义”倾向。这两种貌似不同,其根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非理性地对待儒学和严重脱离中国社会实际所致。

    而“在场”是德语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场”就是“面向事物本身”,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在当代中国谈儒学的“在场”,需要通过“去蔽”使儒学的价值和意义开显出来。今天,复兴的儒学要实现“在场”,既要有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更要有理性的思维与行动。

    儒学的“在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应当以西方的政治和文化叙事去证明自身,复兴儒学的关键是立足当下中国的叙事方式。当下一些儒学研究者急于为儒学辩护,极易导致文化保守主义,且被动地防御西方传统,很难真正形成坚实的理论创建。其实,儒学研究要有自己的定力和学术谱系。

    儒学的“在场”应致力于“治心”“复性”,不应“君临一切”或“包治天下”。儒学是“治心”之学。针对现代性所带来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及其所导致的人心浮躁、良知消解和理性缺失,儒学将大有用武之地,使更多的国人以仁礼修身齐家,让中国社会风清气正,让中华文明未来之宏大叙事有坚实的人性根基。但需要注意,在当代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儒学虽有“治心”“复性”之用,但不应“君临一切”或“包治天下”,它成为不了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总之,儒学的复兴离不开现代性表达,也离不开民族式生成。只有以清醒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积极理性的思维为行动之圭臬,才能用儒学的理性之光去照亮心灵与精神之旅,儒学的“复兴”和“在场”才能成为现实。

    (摘编自张自慧、闵明《当代儒学的“复兴”与“在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下,学界中关于儒学何以“复兴”、如何“在场”的问题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B . 儒学曾有一段时期处于边缘化状态,这是由复杂的社会因素和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C . 非理性地对待儒学和严重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导致了有些人对儒学“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D . 只有儒学才能消除当前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及其所导致的良知消解和理性缺失。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总体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B . 文章第二段从“复兴”的可能性和内在圆融性两个角度来阐释当代儒学何以“复兴”。 C . 文章第三段列举了儒学复兴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化”误区,并阐明了其内在实质。 D . 文末指出坚持文化自信和保持理性思维在当代儒学复兴中的重要意义,具有现实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学的自身特质对当代国人在关系处理、人生成长和精神品格的锤炼上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B . 当下,中国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离不开儒学这一源头。 C . “去蔽”是实现当代中国儒学“在场”的一条途径,“去蔽”可以使儒学的价值和意义开显出来。 D . 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文化自信,将西方的叙事方式与中国的叙事方式相互印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