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三上·通化开学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埃里希·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作者在本书中对马克思的爱的理论持赞成态度,在继承精神分析方法基础上,分析和批评了弗洛伊德主义。但本书不是一部政治性的爱的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从科学和精神分析学角度谈爱的伦理著作。作者试图把马克思关于爱的理论与精神分析学理论糅为一体。既采用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又采用精神分析方法,对爱的艺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在弗罗姆看来,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弗罗姆把爱看成是一种主动能力。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这不但不能很好地生活,而且只能更加远离爱的绿洲而走向爱的荒漠。

    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即孩子不需为母爱做任何事。其实弗罗姆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确实,母爱是伟大的,相对于其他几种爱的形式而言,它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只要孩子存在,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便爱他。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弗罗姆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无论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弗罗姆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他指出,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就这一点说,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不孝——以收回父爱为惩罚。弗罗姆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父爱除了和母爱一样具有其他形式的爱无法比拟的无私性外,也和母爱一样,具有有条件性的一面。不过父爱和母爱有一些差别: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眼于未来;母爱以感情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为来教育孩子。

    (摘编自刘福堂《<爱的艺术>译者序》)

    1. (1) 下列对《爱的艺术》中弗罗姆的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弗罗姆在《爱的艺术》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持赞成态度,对弗洛伊德主义持批评态度。 B . 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可以并应该学习的艺术,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C . 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母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是她的,能给她以慰藉和希望。 D . 弗罗姆认为,虽然父爱和母爱一样具有无私性,但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本质是服从。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指出了《爱的艺术》的性质以及巨大影响,强调这部理论专著的重要性。 B . 文章第四段通过与传统看法和宿命论观的比较,说明爱是一种主动能力的观点。 C . 文章第五段从两方面来认识母爱,既指出了弗罗姆看法的片面,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 . 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运用了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弗罗姆对爱的艺术进行了系统阐述,既采用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又采用了精神分析方法。 B . 人们爱的失败,既有客观领域原因,也有自身主观原因,要很好地生活,走向爱的绿洲,应该学会爱的艺术。 C . 母爱是伟大的,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母亲也会感到空虚,因此母亲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孩子的慰藉。 D . 母爱和父爱有所不同,人的成长应将母爱的重视健康、情感、眼前与父爱的注重精神、理智、未来结合起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