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三上·通化开学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批颇具本土化创作特点的影视作品挺立潮头,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而本土化恰恰是中国影视作品区别于好莱坞乃至其他影视文化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本土化是中国观众的共情点,是影视创作的立足点。

    中国人的民族根性和时代精神,决定了影视作品所塑造的角色,在骨子里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根脉和伦理道德,不能以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来解释中国人、塑造中国人。无论是《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陈独秀,《悬崖之上》里的周乙、张宪臣,还是《柳青》里的作家柳青,这些角色的生活背景虽然跨越数十年,但是其对信仰的坚守和赤诚的情感却一脉相承并持续激励着我们。

    要精准定位中华传统美学符号并融入现代审美观念,打造符合新时代语境的本土化审美范式。像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漫作品,既融入古典文本的视觉形象又对接了后现代的审美观念,有效呼应了时下流行的国风、国潮。

    (摘编自杨洪涛《本土化是影视创作的立足点》)

    材料二:

    近年来,一些重民族特性、重本土特色、重文化原创的文艺作品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频繁登上热搜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颇具“中国风”的电影,还是“圈粉”无数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都引发观看热潮,更赢得广泛赞誉。对本土化创作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中国元素”这一表象,还要看到它所浸润的文化自信。事实上,一些好作品正是秉持坚定的文化自信,按照“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风貌”的准则,将宏大的时代主题与本土特色紧密结合,让文艺创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弘扬主旋律、贴近本土、涵养情怀的有机统一。《流浪地球》的故事内核并没有采用西方电影逃离地球的“套路”,而是选择了带着家园一起去流浪,反映的是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的保卫家园的朴素情怀和面对困难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山海情》描述了大西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零开始把飞沙走石的荒石滩变成丰饶宜居的美丽家园,将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群像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摘编自陈朋《在本土化创作中彰显文化自信》)

    材料三:

    在近期举办的各种大型艺术活动中,优秀舞台艺术的本土化改编成为引人注目的潮流。《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待戈多》等经典作品令观众满怀期待。有着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传统戏曲,也通过对国外戏剧作品的改编,探索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从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黄梅戏《贵妇还乡》、河北梆子《美狄亚》、豫剧《朱丽小姐》的先后上演,到最近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蒲剧、豫剧双版本的《俄狄王》的推出,本土化的步伐越来越大,显示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热忱和坚守、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国外优秀文艺“拿来”之后,要使其适应中国国情,被中国观众接受,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国外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改编,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话城外文明的努力与能力,也考验着我们坚守自身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因此,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本土化改编,都要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构建。鲁迅提倡“拿来”之后要“有辨别”,然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由于文化和国情的差异,有些在国外反响不错的作品,对中国观众而言未必合适。如有的作品在鼓励人们摆脱家庭束缚、社会偏见等惯性力量,释放自我、追求自由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由”和“自我”的边界,与中国社会普遍认可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家庭道德等产生冲突。这种水土不服的价值观,显然是本土化改编时应当审慎辨别、自觉摒弃的。

    即使已广泛流传的经典作品,其本土化也常会面临因文化和时代差异造成的观念冲突。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一毛不拔的犹太富翁夏洛克成为反面角色并受到嘲笑和压迫,相当程度是因为种族主义和宗教偏见。在当今的中国观众看来,他是个受害者,从他的角度来看,这部戏剧就是个悲剧。这显然与莎翁的原意相违背。如何在尊重经典与本土化之间巧妙取舍,获得平衡?创作者仍需不断探索。

    (摘编自吕珍珍《舞台艺术本土化,当以世界为天中国为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品塑造的角色不能盲目追随西方思潮,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根脉和伦理道德,应展示民族根性和时代精神。 B . 《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山海情》等作品展示出重民族特性、重本土特色、重文化原创的特点。 C .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之所以获得观众认可,就在于它进行了本土化创作,展示了“中国元素”。 D . 因文化和时代差异造成的观念冲突,创作者在尊重经典还是本土化的问题上会难以取舍,需要不断探索。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文艺创作的本土化受到人们关注,一些本土化的作品也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说明本土化是中国观众的共情点。 B . 国外优秀文艺作品“拿来”之后也要“有辨别”,进行本土化的改编,才有可能适应中国国情,被中国观众接受,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C . 有着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传统戏曲要想更好地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条途径是改编国外戏剧作品,探索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D . 对价值观与中国社会普遍认可的观念和道德有冲突的国外作品,即使国外反响不错,也不适合中国,本土化改编应拒绝此类作品。
    3. (3) 文艺创作本土化要坚持我国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也可改编外国优秀作品。要更好地实现文艺创作的本土化,具体需要如何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