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
  • 1. (2019九上·杭州期中) 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道路,充满着仁人志士艰辛的探索。

    【旧方案的破产】

    材料一: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 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叛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 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新时代的曙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林伯渠

    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

    ——李大钊

    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倾向于社会主义。

    ——瞿秋白

    【洪流中的合作】 材料三:辛亥革命之后是军阀混战……军阀混战的结果,是“民国”变成了“战国”。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毕竟比较少, 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 向胜利……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已经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

    改弦易辙……他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危机下的转向】 材料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军旗升起的地方,从星星 之火到长征壮歌,从北伐风云到合作破裂……经过艰难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 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 (1)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该誓词中孙中山未能实现的内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2. (2) 联系材料二,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 (3) 联系材料三、四,论证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必要性。
    4. (4) 根据下表的提示语,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在表格内。

      提示语

      历史事件

      合作破裂

      军旗升起的地方

      星星之火

      生死攸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